于光远,男,(1915年7月5日——2013年9月26日)中国上海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姓郁,名锺正,于光远是入党后起的名字。长期从事经济研究工作,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致力于哲学、社会科学多学科的研究和推进其发展的组织活动,并积极参加多方面的社会活动。1935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7年初抗日战争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兼任延安中山图书馆主任。历任中共中央图书馆主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系教授,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宣传处副处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常委,科学规划委员会副秘书长,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41年起从事陕甘宁边区经济的研究工作,后在延安大学财经系任教。1948~1975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1955年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学部委员。1964年任国家科学委员会副主任。1975年以后任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国家科委副主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副主任,2000年担任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名誉院长等职。于2013年9月26日凌晨3点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8岁。[1-2]
中文名于光远
别 名郁锺正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
出生地中国上海
出生日期1915年7月5日
逝世日期2013年9月26日
职 业著名经济学家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信 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北京华夏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目录
1个人履历
2研究领域
3主要贡献
▪ 贡献概述
▪ 改革开放重要参与者
▪ 经济学成就
▪ 特色理论
4代表作品
5人生信念
6个人轶事
▪ 不在乎钱
▪ 向前看与向钱看
1个人履历
编辑
1915年:在上海出生
1932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
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
1936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
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从北平调往延安
1942年:从事经济学的研究
1954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1956年: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4年:国家科委副主任
1975年:国务院政策研究室负责人
1977年:计委经济研究所所长
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毛泽东研究所所长
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
2000年担任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名誉院长等职
2013年9月26日,在北京去世[3]
2研究领域
编辑
于光远长期从事经济理论研究工作。20世纪50年代末,他参与组织有关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社会主义再生产、经济效果、经济发展速度与比例等重要经济理论的讨论。1959年提出必须重视经济效益。70年代
于光远
后期,他驳斥了所谓的“批判唯生产力论”的论调,认为唯生产力论是承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承认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归根到底为生产力所决定,唯生产力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在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的优越性时,他指出,衡量一种生产关系优越与否或何种生产关系更为优越的唯一标准,只能是看它能否最好地促进当时当地的生产力的发展,同样,何种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先进,何种形式落后,一定要放到与生产力的关系的历史发展中去考察。而且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存在与发展,也要运用这一标准。关于按劳分配理论,他指出按劳分配不但不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而且是最终消灭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必由之路,他认为在我国不存在按劳分配贯彻过分的问题,而是贯彻不够。1978年他提出商品生产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本质特征。
1979年他提议开展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问题的讨论,把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问题和最终产品联系起来,他认为社会主义经济目标,应该是在可能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增产人民需要的最终产品,要以最终产品增产的状况作为衡量整个经济工作成绩的尺度。同时,他将全社会的使用价值生产和个别企业的价值生产统一起来,个别企业的价值生产是从属于全社会的使用价值生产的。20世纪70年代末,他对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发展提出:计划地发展应当包含有计划地适应外界变化,在存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条件下,计划应当和市场的变化相适应,不仅指导性计划是如此,指令性计划也是如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就坚持不懈地探索改革,他认为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中继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后的又一次生产关系上的伟大变革。早在1977年,他就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他曾支持一些新的经济学科如生产力经济学、国土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学、技术经济学的创立,并对经济效益学、教育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旅游经济学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3主要贡献
编辑
贡献概述
于光远学识渊博,学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许多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大理
于光远
论问题都是由他率先或较早提出的,并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决策。[4]
他是中国当代思想解放运动和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
他不仅重视将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已阐明的原理运用于现代经济生活,而且还十分重视如何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改革实践的经济理论发展。
在中国的学术界中,于光远是以思想敏锐、学识渊博、勤奋多产而著称的。
前不久去世的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龚育之曾对于光远有过这样的评价:学识渊博,学贯“两科”,即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整个学术生涯中,他开拓了许多新的学科领域,尤其在促进中国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方面、在自然辩证法哲学学派的创立与发展方面、在反伪科学方面等等,他是勇敢的开拓者、辛勤的耕耘者。
可以说,这一评价基本概括了于光远为中国学术、思想以及改革所作的贡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