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文化

家乡区县: 湛江市雷州市

      雷州半岛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自西汉以来,历代大多在这里设郡置县,一直是雷州半岛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航运的中心,因而被称为“天南重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雷州半岛位居祖国大陆紧南端边陲,优秀的中原文化广泛吸收融会了古老的南越、俚僚和流入文化,互相碰撞、融合,不断充实、更新,逐步形成独放异彩的雷州文化。

      雷州方言、雷祖雷神、雷歌雷剧、雷州音乐、雷州傩舞、雷州石狗、雷州珍珠等“雷字号”风物,凸现雷州文化特有风采。它是天南重地区域文化,在南粤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雷州文化与广府、潮州、客家文化并称为广东四大文化,在我国众多的地域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雷州文化源远流长,由于雷州半岛是红粘土,所以文化有红土地文化之称,雷州半岛有很多特色文化,都是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流传至今,对后人有很大启发。

      历代英才汇集推动了多种文化的融合,使雷州 成为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拥有俚僚文化、闽潮文化、宗教文化、流寓和名人文化,风俗文化、红土文化等各具特色的文化类型,催生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雷州方言、雷州音乐、雷歌、雷剧、雷州石狗、雷州傩舞、雷州换鼓、雷州陶瓷、醒狮。

     “文明之光辉耀千秋,偏远之地钟灵毓秀”。据史书记载,仅唐宋两代,被贬谪到湛江或在湛江留下足迹的名人就有22人,包括寇准、李纲、苏轼、苏辙、汤显祖等名臣贤相和文豪。他们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明和清廉刚直的浩然正气,在雷州半岛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1] 唐宋之前,居住在雷州半岛的主要是百越族,文化生态还是原始的俚僚文化。先贤们逗留雷州半岛期间,开办书院,倡导教化,传播中原先进的文化、思想及生产技术,并写下了无数诗词文赋。他们为官做人的浩然正气,也给当地带来了清新的风气。及至清代,雷州涌现了以陈瑸、陈昌齐、陈乔森为代表的一大批本地人才。如今,雷州已成为粤西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历史名城。
  史家公认,唐宋以前,雷州半岛还是蛮荒之地,当地居民多为古越国人,他们鸿蒙未开,文化生态主要是落后的俚僚文化。
  唐宋以降,雷州半岛却人才辈出,群星璀璨。
  唐宋以来,一批中原名士被贬谪到此。正是他们,从庙堂之高跌落到江海之远后,沉潜意念,奋发精神,关心民瘼,用成熟先进的中原文明,用清廉刚直的浩然正气,行教化,兴水利,勤政不息,笔耕不辍,几百年薪火相传,才使这片洪荒之地,成了钟灵毓秀的沃土——蔚蓝色的海洋与南下的“北风”混合碰撞,春风化雨,冲刷浇灌着红土地,洗却蒙昧,不但最终孕育出了以清朝“陈氏三杰”为代表的大批本地人才,而且至今仍显示着迷人的魅力,滋养着后人。
  “十贤祠”里供奉着的寇准、李纲、苏轼、苏辙等十贤雕像以及西湖的“苏堤”碑:“贵生书院”里依然闪烁着睿智目光的汤显祖塑像以及门口的“梦泉”井;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的李纲墨宝和“苏二村”的故事;雷州人念兹在兹的“寇竹渡”……这些,无不记载着先贤的足迹。他们,或谪居一二年不等,或来去匆匆,“缥缈孤鸿影”;但“雪泥鸿爪”,“惊鸿一瞥”,都为这片乾涸的红土地洒下了滋润万物的雨露。寇准初来,发现当地人操着一口佶屈聱牙的古越方言,不利沟通,便不顾从宰相到司户参军的巨大落差,教育本地人学习当时的“普通话”中州音;还兴修水利,传授农业技术;解说天文地理,力避邪说;修建真武堂,教书育人。李纲被贬路过雷州,寓居天宁寺,作诗20多首,表达了深沉的爱国心。
  苏轼南贬途经雷州,留下许多文书墨宝,其文风气节对当地影响至深。苏辙在雷州读书著述,留下不少佳作。“二苏”的流风遗韵,那种“大海浩瀚”的气度,常为时人念颂,成为人们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
  汤显祖被贬徐闻,发现这里民风剽悍,轻生好斗,便创办贵生书院,教化百姓珍惜生命。
  他更大胆拷问:“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海波终日鼓,谁悉贵生情?”这种拷问,已经不同于屈原的《天问》,那是一个没落王朝的孤臣孽子对效忠于帝王而不得见的委屈的发问;而汤显祖之问,更多的是对人性的反思,更具备人文主义色彩。

      先贤后学,一脉相承,文明之光辉耀千秋,偏远之地钟灵毓秀,从此,这里举人、进士辈出,并孕育出了以清代雷州“陈氏三杰”为代表的大批人才。其中,有以清廉能干着称的政治家陈瑸,有学问渊博、刚直不阿的官员陈昌齐,有将书、画、诗、印融于一体的“岭南才子”陈乔森……

 

 

陈秋菊(2014-12-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