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会前身

家乡区县: 广东省中山市

   清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榄乡有一赛菊之举。是年霜降以后,乡内李姓和何姓祠堂前盖搭花棚,置菊场,列名花,各姓氏中的文人雅士为菊花取名吟诗作对,品评吟咏,推魁首,别等第,按序颁奖。评菊以“三不”为标准,即不脱裙(叶)、不交枝、不跪脚。立菊技艺已为运用,以“三丫六顶”为式,品种则以“一捧雪”为极。试毕则分别次第奖给纱、缎巾、扇等物品。此即所谓的“菊试”(据清道光年间《香山县志》载,菊试就是在菊花“盛开时,集乡人所植名种,设赏格,评高下”)。品菊试期间,还请戏班在花场内的戏棚演戏,非常热闹。清乾隆五年(1740年)后,“一捧雪”几濒失传,而菊试亦不复举行,继而以各姓氏宗族为主,与庙宇、坊社结成各“菊社”。去评试之习,步前贤“以文会友”之遗风,每过重阳,移佳菊于社所,“联二三知己,倾樽篱下,索句花前”(见《香山县志》)。关于菊社,清代小榄人何大佐(字章民,号力斋,为明末名宦何吾驺之孙)在《榄屑》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述:“菊社者,不先期而檄,不分币以酬,与菊试不同,惟集裁菊同志友,将所有之佳妨,移至社所,星罗棋布,炉香屏画,晨夕相对,或饮酒赋诗,或按乐度匀曲,其兴转剧,夜则灯烛辉煌,至晓方灭,观者忘倦,远客骚人逸士,每至菊节,常拿舟而至,题咏甚多。散社后,有索花为赠者,满船载而去。”之后会无常期,或十载或二十载举行而不定。

     清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年),各姓菊社联合首办十年一届的“黄华会”,将原日之菊社变作菊会参展之小团体,据《香山县志》,是届乃小榄菊花会之“初会”。当时榄乡各姓俱有摆设,各姓菊场不仅搭架摆菊,而且广搭花台、花楼、花桥,还演戏助兴,仅演戏就有十余台。夜间则张灯结彩,通宵达旦,参观者甚众。当时的香山县令彭竹林曾为小榄菊会给予“榄市花期韵欲仙”赞誉。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再会,第二届“黄华会”规模比初会更大。

Lumier(2014-12-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