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畲族现状

家乡区县: 惠州市惠东县

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他们自称“山哈”。“哈”畲语意为“客”,“山哈”,即指居住在山里的客人。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省境内。我县属散居少数民族畲族地区,全县共有畲族群众112户637人。畲族群众主要分布在平山街道办碧山村大湖洋村民小组,多祝镇长坑村南一村民小组、长坑村南二村民小组和角峰村民小组以及永和村陈湖垄村民小组。目前,除角峰村民小组29户169人住在边远偏僻的大山上外,其余4个畲族村小组已迁出大山,部分已建成了畲族新村。

惠东县畲族现状

历史上,畲族先民一直以赶山烧畲,游耕狩猎生活为主,他们具有自己民族的语言、服饰等。近代以来,这些体现古朴遗风的生活习俗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受到当地汉族强势文化的影响,许多具有畲族民族特色的东西消失了,现在我县畲民的生活习俗大体上与当地汉族相同。

(一)居住饮食

历史上畲族人民辗转迁徙,物质生活尤为简朴。他们“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聚族而居。畲族以前居住的房屋结构一般分两种,一种是以竹子为架搭成的“悬草寮”。这种茅寮称“千柱落脚”或称“千枝落地”,四面通风,呈“介”字形。架料多缚成框格型,寮面的茅草也是打成草匾之后盖上。大多没有隔间。前后开门,不开窗户,没有烟囱。有的“山寮”成“人”形。它仅在寮中央竖1排3至5根树叉,叉上架着横杠,两边斜靠若干木条,扎上横条(竹片),覆盖茅草而成。茅寮结构低矮,阳光不足,泥土地面十分潮湿。另一种是土木结构的“土墙厝”,四面以土筑墙,屋架直接安装在山墙上,屋顶呈“金”字形,瓦片屋面,土木结构的住宅有4扇、6扇、8扇、10扇之分。我县畲民以前住的是第一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帮扶政策的落实,目前我县畲民已全部住进新房子,畲族这种特色建筑也仅剩多祝角峰上还有一间茅寮了。

畲族的先民长期居住在深山老林,农业生产主要是“耕火田”,即“刀耕火种”,所耕之地多属于缺乏水源的旱地。由于耕作粗放,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作物产量很低。因此,畲民普遍吃番薯丝掺上稻米煮成的饭或粥(叫“番薯饭”或“番薯粥”)。由于经济条件的改善,现在畲民的饮食习惯已经和当地汉族没什么区别了。

(二)语言和服饰

畲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和服饰。畲族语言有两类,一是居于广东博罗、增城、惠东、海丰的一小部分畲民使用的,接近于瑶语的“布努”语(属苗瑶语族苗语支),使用者仅有数千;一是居于闽、浙、赣、皖和广东部分地区大部分畲民使用的,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一种语言,但语音上与客家话又稍有区别,少数语词与客家话也完全不同。我县畲民使用的是第一种,接近于瑶族的“布努”语。这种语言没有文字形式,只是依靠口述流传下来,现在只有在畲族族群内部使用,与当地汉人交流时多使用客家话。随着畲民与外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会讲畲话的畲民也越来越少。目前,在生活上男女老幼的交谈都使用畲话的还有多祝角峰、南一、南二村。

畲族传统服饰,史籍多有记载。明邝露《赤雅》上记述:畲族“椎髻跣足”,“其乐五合、其旗五方、其衣五彩,是谓五参”。檀萃《说蛮》卷四中称:畲族“四姓髻鬃,有美蓉望仙怀人双蛇孤风浓春散夏懊侬,万叠急平妆之名。其下者,椎髻垂鞭,盘蛇鹿角,象家髻鬃不称,群笑之目为丁。”《岭表纪蛮》第8页述:“畲民之衣服,喜红,青两色,与瑶服同”。畲族的服饰用色以黑、蓝为主调,再在衣服上绣上取材于日常生活的图案。畲族服饰的色彩和图案都包含着一定的象征意义,如蓝代表天空,绿代表草地,红代表太阳,方格代表农田的图案、彩条代表江河、十字代表林木等。现在我县畲族的服饰和当地汉人是一样的,而传统服饰由于没有保存好,仅仅剩一套拜神“神头”穿的服饰。

梧桐子网站:http://www.wutongzi.com/kan/guangdong/huizhou_huidong.html

 我的能力秀:http://abc.wm23.com/abbypeng

 

abbypeng(2014-04-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