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1078年-1159年)南宋越州人,进士出身,官居县令、参知政事、资政学士等职,因极力反对秦桧而被贬海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十一月,李光任参知政事(副宰相),这时秦桧当宰相,因李光在朝野中有较高的威望,秦桧企图利用李光来维护他的统治地位。初时,李光看不清秦桧的狰狞面目,受其蒙蔽利用和欺骗。不久,当李光看到秦桧为达到与金人议和,撤除了淮南守备,夺去主战派诸将的兵权后,才知道秦桧的卖国投降行为,于是李光多次当着高宗的面无情的揭露秦桧弄权误国的罪行是“欲壅蔽陛下的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并要求高宗处斩秦桧以谢国人,但高宗一心想议和,不仅不采纳李光的建议,反和秦桧一唱一和,相互勾结,打击陷害李光,并把李光贬黜为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绍兴十一年(1141年)秦桧的同党万俟○以“阴怀怨望”的罪名诬告李光,同时祸连五十三家,李光家藏万卷书,在这次诬告中也尽被焚为灰烬,李光被再贬为建宁军节度副使,移藤州(今广西藤县)安置。绍兴十五年(1145年)奸臣杨愿又诬告李光“作诗讽刺时政,纵
李光
横倾险,子弟宾客,往来吴越,诱人上书,动摇国是”,又再次被贬琼州(今海南琼山)。
绍兴十五年(1145年)底,李光从徐闻渡海,面对这片沧凉的荒岛和陪同自己一同南渡的儿子孟博,心中充满无限的凄凉和忿恨,于是由感而发,写下了《渡海诗》二首;“三载藤江守药炉,身轻那复羡飞凫。琼山万里乘风便,始觉惊涛异坦途”。“潮回齐唱发船歌,查渺风帆去若梭。可是胸中未豪壮,更来沧海看鲸波”?抒发对秦桧横加迫害的不满。到达琼州时,李光住在金粟庵(今五公祠内)。他在《双泉亭》诗的小序中这样写道:“予自甲子去,再贬琼山,寓居双泉,首尾六载”。因此留下:“曾是双泉旧主人”的诗句,据说其子孟博就病死在金粟庵,李光为此作“脱履尘寰委蜕蝉,其形渺渺驾非烟。丹台路杳无归日,白玉楼成不待年。宴坐我方依古佛,空行汝去作飞仙。恩深父子情难割,泪滴千行到九泉”。的悼诗来哀悼痛失爱子。
在琼期间李光和被贬居琼的胡铨,过往甚为密切,经常赋诗唱和,“讥讪朝政”。后被奸臣吕愿中告发,于绍兴二下一年(1151年)被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编管。 李光从琼州移昌化军时,路经澄迈通潮驿时,曾书“通潮阁”横匾。到昌化军后,军守陈适对李光非常尊敬,并热情地接待了他。陈适把李光请到自己的私邸“坚白堂”书斋里居住,李光入居后,把“坚白堂”改名为“无倦斋”。据《宋史》记载他在这间“无倦斋”里无倦地“论文考史,怡然自适,年愈八十,笔力雄健”。这时期军城的亭台、楼阁几乎都有他的题匾、诗歌和楹联。不久,李光迁出“无倦斋”,在陈适私邸的北面建起了两间茅屋,并取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野芳发而幽香,花木秀而繁阴”之意,取名为“秀香堂”。他和当地的学子如王霄、杜介之、许康民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经常和他们一起饮酒吟诗唱和。这时期他创作大量的诗、文,留下的有二百多首,诗、文的内容大多反映自己和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四库全书提要》曾这样评价他的诗是“志谐音雅,婉丽多姿,大抵多托兴深长,不独清绝可爱。”李光居琼十年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文,其中不少是甚价值之作,为海南文化事业的发展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遗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