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 每年清明节气日为清明节。节目前后,各户人家具备香帛、酒馔、“三牲”和炮竹等物到自己祖先的坟前拜扫,叫做扫墓、扫山或拜青,奠酒于坟前,焚香帛炮竹于墓地。祀毕,就地而饮,取青叶回家。有的还大搞联宗祭祖活动。建国后,在清明节,各机关单位、学校、团体组织干部、职工、学生扫烈士墓,献花圈,悼念先烈;县内居民尚有清明扫墓祭扫习惯,但联宗祭祖活动已大大减少。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俗称五月节。是日,居民习惯于家门插上艾青或菖蒲,以“辟邪避灾”。普遍备办酒肉,做粽子,全家欢度。各地青年。儿童喜欢放风筝,靠江河。山塘的地方,人们习惯于当天上午成群结队去游泳,俗称为“洗龙舟”。安铺镇还习惯赛龙舟,历史悠久,成为传统的体育活动。
七月十四节 俗称“鬼节”。旧时,此日烧香祭祖,化纸钱、纸衣、纸箱以追祭无主亡灵。建首以后,在这个节日,各地仍习惯杀鸡杀鸭做菜肴,并探亲访友,火化纸衣、纸箱者极少。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庭院或门前,选择一处可望见月亮的空地,设一圆形案桌,摆上食品拜月。拜月的食品有月饼和时令瓜果、芋仔,也有焚香插于柑卜周围,挂于楼上或门前,名曰“焚柑花”。一家人围桌而坐,对着月亮合掌作礼,说一些祈求月亮保佑的吉祥话。小孩则合掌的对月亮唱道:“月亮姑,月亮神,请你下来吃月饼。”拜毕,一家人吃月饼赏月。有些文人墨客还相邀赏月,乘兴吟诗作对。在这一天,本县还有吃团圆饭的习俗。离家在外的人,甚至有些远在海外的游子,都在中秋节赶回家乡,与家人共聚天伦之乐。
本县民间还有八月十五“杀老子”的传说。相传八月十五日是朱元璋和军师刘伯温号召人民起来推翻元朝腐朽统治的日子。当时元朝统治者收尽天下兵器,每10家共用1把菜刀,共同供养1名朝廷派来的士兵,人称为“老子”。朱元璋、刘伯温等将密令藏于特制烧饼中,到中秋节晚上,家家户户吃烧饼时,发现密令,一齐动手杀掉“老子”。后来人们每到中秋之夜,都吃月饼,以纪念这段历史。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旧时,有的文人学子,在这天便三五成群到名山登高游览,饮菊花酒、戴茱萸“辟邪”。本县个别地方在这天有扫墓祭祖的习惯。建国后,重阳登高之俗仍存。
冬至节 旧时,每逢冬至,本县各姓氏的宗族耆绅,集中在宗词祭拜祖先,借机大吃大喝,有“过冬大过年”之说。没有祖尝的宗饲,备简单“三牲”,敬拜祖宗。建国后,集体祭祖的活动已经消失,但仍有杀鸡杀鸭过冬至的习惯。
春节 本县的城乡居民,从腊月二十五日起谓“入年界”,到正月初五日谓“出年界”,其意10天欢度。入年界后,城乡居民都开始忙碌:一是住宅有破损的人家,开始修补墙基、屋顶等,少数农村人家换打新灶;家家户户进行一次大扫除,凡室内外特别厨房烟尘积垢物都清除干净;洗涤炊具用品,衣服帐褥等。二是开始购备酒肉、干鲜等副食品,连春节期间要用的钱也要准备好。大多数人家都做一些食品过节,一般种类有大年糕(用糯米粉、红糖拌制,蒸熟贮存)、糖衣仔(用糯米粉、红糖或加猪油调匀揉搓,捏成50~100克重1只,用香蕉叶或木菠萝叶作衣裹好,蒸熟贮存)、炸角(用面粉、猪油、蛋类揉搓作皮,椰丝、白糖作馅,掐成棱角,每个10~15克,放于油锅炸酥贮存),其他还有煎堆、糖条和各种糖果瓜子,以备饮茶和招待拜年客人。腊月最后一晚称除夕,贴春联、年画,备办丰盛酒肴,全家欢聚,称为吃年饭。尊长封红包给孺子,称压岁钱。是夜家人欢聚吃茶点、果品,不早睡,叫守岁;到午夜子时,家家户户鸣放炮竹、烟花,以迎新年。大年初一早晨,人们早起,早餐时老年人吃素菜,青年无此习惯。这一天,忌说不吉利的话;有的人出行,还先按八字推算,往吉利方向走。正月初二开始拜年,人们探亲访友,对主家的小孩习惯要给新年钱(俗称“穿衫带”),主家对来访的小孩也互给新年钱。年初一、初二这两天各户不扫地。正月初三为穷日,又名赤口,是日早晨,各户鸣炮扫地,并把粪箕、扫帚弃之门外,俗称送穷鬼。建国后,上述习俗,有的巴革除,有的沿袭下来。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称元宵节。旧时,本县各地群众一般习惯于是日“游神”、放鞭炮、游花灯、舞狮演武术、演戏等,尤以安铺镇此日活动规模最大。建国后,游神旧习已经废止,人们以 的形式来欢庆这个节日。1984年元宵,安铺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装饰彩车和组织各种游行队伍,安铺糖厂、安铺胶鞋厂、粤安瓷厂。安铺瓷厂、水泥厂、建材厂、玻璃厂、化工厂、麻纺厂、商业、学校等单位彩车达40余辆,尤以糖厂、鞋厂彩车最为壮观。其他单位的花鼓队、灯笼队、歌舞队、雄狮队、舞龙卧、八音队和安铺戏校的文艺队也作了各有特色的表演。晚上,镇人民广场举行迎春烟花会,鸣放各种火箭烟花,人山人海,层层围观。一位八旬老翁赞道:“欢庆元宵,盛况空前,安铺有史以来,从未有过这样的热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