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花鼓戏【一】
荆州花鼓戏原称“沔阳花鼓戏”,1954年命名为“天沔花鼓戏”,1981年改称“荆州花鼓戏”,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发源于沔阳州一带,是湖北江汉平原地区备受观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它是明末以后在江汉平原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渔鼓、道情等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戏曲,流行于沔阳(今仙桃市)、洪湖、天门、潜江、监利、汉川、京山等县市,并逐渐推进临近的钟祥、荆门、江陵、应城、云梦、汉阳及湖南的岳阳、华容、南县、澧县、常德和鄂东南的崇阳、通城、赤壁等县市。 荆州花鼓戏经历了尚未成“戏”的“田园时期”,有情节故事且行当分明的“萌芽时期”,“一唱众和,锣鼓伴奏”的“草台时期”,引入弦乐整合声腔的“弦乐时期”,文革十年的“消退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的“鼎盛时期”和进入21世纪面临的兴衰起伏的“濒危期”。
荆州花鼓戏充满浓郁的地方情调,其唱腔悠扬、甜美、悦耳;表演既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湖乡生活和湖乡风貌,又
荆州花鼓戏
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在民间,男女老幼走路、劳作,也不时哼唱花鼓调,更有人说:"听了花鼓的哟喂哟,害病可以不吃药!"。
荆州花鼓戏音乐属打锣腔系。唱腔分主腔和小调两大类。主腔属于板腔体。唱词多为七字、十字句。传统的演唱形式为"一唱众和、锣鼓伴奏"。唱腔高亢朴实,曲调音域宽阔,旋律进行中大跳较多;男女唱腔都用"本音"和"假嗓"相结合演唱,加上"唱、帮、打"三者紧密配合,形成了花鼓戏独有的演唱风格。主腔有高腔、悲腔、圻水腔、圻水败韵、四平腔、打锣腔、还魂腔等。高腔,因其唱腔高亢粗犷而又俗称"骷髅腔"。该唱腔男腔粗犷、豪放,女腔婉转柔和,且字句安排和行腔处理均较为灵活,可塑性也很强,演员和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和剧中人物思想感情的需要灵活安排,因而是荆州花鼓戏最有代表性的唱腔之一,一般多用于本戏中唱腔的演唱。由于高腔善于抒发悲怨深沉的感情,在许多剧目中被用于重点唱段。如<三官堂>中秦香莲的长段唱词就用高腔转接悲腔处理,其唱腔婉转凄切,如泣如诉,较好地表现出剧中人物的情感。
小调分单篇牌子、专用曲调、插曲三类,多来自民歌和各种民间说唱音乐。其乐曲短小,旋律优美,节奏轻快,
荆州花鼓戏
色彩丰富。单篇牌子是一人载歌载舞、抒发情感或叙述故事的腔调。其中的【西腔】、【站花墙】、【十枝梅】等,是从专曲专用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板式变化的一曲多用的腔调。特别是其音乐曲调与语言声调的密切结合,使唱、念浑然一体,十分协调,这是荆州花鼓戏具有浓郁的江汉平原风格的重要因素。专用曲调主要用于小戏,有一戏一曲、单曲变唱、多曲联唱诸调。插曲是剧中作"戏中戏"时插入演唱的时调小曲、地方曲艺及其他剧种的曲调,主要起丰富唱腔色彩的作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