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花鼓戏最早系沔阳小调,其唱腔的项目不多,只有高腔和低韵两大类。到了元代时期,被当地梨园弟子命名为沔阳花鼓戏,接着,这一剧种定位于明初,系由沔阳民歌小调和沔阳方言结合发展而成,明末清初具雏形,清末民初已具规模,精湛于清末。其起源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是在清道光年间的沔阳州,即现今的仙桃、天门、潜江一带。闹年的花鼓、采莲船、莲花落、敲碟子等民间歌舞与"一人唱,众人和"的薅草歌为主流的田歌和三棒鼓、渔鼓、道情等民间说唱,共同构成了荆州花鼓戏的源头。
沔阳(荆州)花鼓戏从起源到今天经历了三百多年,与许多戏曲一样,起源于民间说鼓歌唱。古时的沔阳州位于“千湖之插。田埂上由一名善唱者击鼓领唱,“打起锣鼓唱秧歌,忘记疼痛快干活”,活泼响亮的歌声号子,遍及田野。明朝万历五年(1577年)沔阳进士费尚伊在《南郊插秧》中写下了“溪流曲曲漾晴波,五亩堂开面绿萝。闲依豆棚陪客话,忽闻秧鼓唱农歌”的诗句。
据清《沔阳州志》特大水灾记实记载:雍正二年(1724年)就有“穿街过市流浪苦,沿门乞生唱花鼓”的情形。
历史上,沔阳、天门一带(古称沔阳州),常遭水患,民间曾流传有“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之谚。每逢灾年,群众纷纷外出逃荒,以三棒鼓、渔鼓、采莲船、敲碟唱曲等民间说唱形式卖艺谋生。在此基础上,逐步演变成有故事情节、有简单人物形象的曲目,最初叫“沿门花鼓”(也叫“地花鼓”)。因其早期表演形式多为灾民背着木凳,或推着小车,挂上锣鼓,边敲边唱,又被称为“架子花鼓”或“推车花鼓”。
演出内容,多为一些反映男女情爱的戏剧片断。演出时用简板、渔鼓伴奏,因其声腔柔婉,颇受四乡民众欢迎。是为花鼓子的“田园时期”。田园,田地也。
在江汉平原仙桃市的毛嘴、三伏潭一带,乡人栽种、薅草都有歌,“高腔”、“悲腔”(融合了当地的打硪歌、沔阳渔鼓调、歌腔皮影等民间小调)就在此地形成。其中薅草歌是普遍流行的一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特殊歌唱形式。薅草歌演唱内容丰富,曲牌也随之多变,除你接我唱外,多为一人唱众人合,声腔高亢质朴,道白用通顺河流域方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它的表演形式是民间歌舞和地花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乾隆年间,这些艺术形式也在艺人们实践中得到发展,逐步演变成为有人物装扮,有简单的故事情节的表演形式,唱的多是恭喜之词或爱情生活小故事,如【十枝梅】、【思凡】、【绣荷包】、【放风筝】、【芦花调】、【双撇笋】等。这就是当时人们称为的“沿门花鼓”、“地花鼓”。后来艺人门借鉴其他剧种不断得到丰富、完善,把过去只清唱改为唱作兼重,把男扮女装改为女扮女装,使其表演更贴近生活,而又有一定艺术性。
清道光年间,花鼓子从田园走出,成为初具戏剧形态的花鼓戏,谓之花鼓的"草台时期"。清人傅卓然的<茅江夜话>载:"道光年间,戴家场有贺四郎组班唱戏,渔鼓简板伴奏,观者围坐,场无虚席,声誉卓著,乡人谓之平台花鼓。"咸丰、同治年间,"平台花鼓"发展成以"六根杆"搭就的较为宽大的舞台,演出形式虽仍为"锣鼓伴奏,人声帮和",但此间花鼓已广泛融入民间礼仪活动之中,与三棒鼓、渔鼓、道情等民间说唱艺术媾通,而获得了"剧"的基因。
荆州花鼓戏
现存文献记录的荆州花鼓戏四大主腔和二百余种小调,唱起来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抒情叙事,饱含泥土的芳香。荆州花鼓戏击乐伴奏来自江汉平原的民间锣鼓,现存文献记载的传统击乐牌子有76个。
"草台时期"的荆州花鼓戏剧目逐渐丰富起来。从"单篇戏"发展成"对子戏"和有小生、小旦、小丑的"三小戏"。所演剧目内容多是反映婚姻爱情、家庭纠葛的生活小戏。此间,艺人组班演出由三五人发展到"七慌八忙九停当"的规模。
道光至咸丰、同治年间,沔阳州一带荆州花鼓戏演出活动异常活跃。乡村"五里三台"戏的繁荣,造就了一代花鼓名流。最具代表性的是汪春保、史旺、贺霞龄、黄二生的"四大门头"。
最早见于记载的沔阳花鼓艺人乃康熙时期,"汪源发五名家小(因)捉拿玩的人,无家可归,隐姓埋名姓王名水发,虽入了江湖,总是传戏,推车花鼓、彩莲船、唱小曲子、打连厢、瓦子板。传与儿子……又传汪春保."(见艺人刘天党1944从其师保存下来的汪家门徒师承谱载)。汪春保乃"汪家门第八代传人了。道光至咸丰、同治年间,沔阳州一带荆州花鼓戏演出活动异常活跃。
自"汪氏门头"出现后,其影响不断扩大,又相继出现了"黄、史、贺"三个门头,共称沔阳花鼓"四大门头"。
以汪春保(1832?-1910)为代表人物的"汪家门头",汪是沔阳昌家湾人,传徒近百,遍及江汉。汪擅工正旦,二旦等行的【高腔】剧目。
以史旺(1832-1916)为代表人物的”史家门头"。史系沔阳州南乡金船湾(今洪湖汊河)人。秀才出身,因乡试不第,仕途心灰,结识汪春保戏班后,尊汪为师,习学花鼓。始习旦,后改生,也能写戏编词,以【高腔】、【圻水】剧目为长。
以黄二生(1853-1913)为代表的"黄家门头“(沔阳回龙湾赵赶河人)。黄从小爱看"三棒鼓"、''地花鼓",暗记唱词,避于田野练唱.其父见状,将子送汪春保戏班学戏,工旦,十六岁登台,后离师独辟途径,自成一派,偏重[四平腔】与小调。
以贺霞龄(?---1928)为代表的"贺家门头"(监利县三官殿贺家湾人)。贺由于幼小喜爱花鼓戍癖,被族中长者斥逐出走,参师沔阳艺人史旺,由旦改工生角,鉴于花鼓艺术丑行缺乏,改工丑角,勤学苦练,为观众所喜爱,称其为"贺派"。他的门派皆工丑,侧重于【丑四平】、【圻水腔】和专用小调。
以此看来,"四大门头乃沔阳花鼓之祖,"汪家门头"乃"四大门头"之首,可见花鼓沔阳化。
沔阳邻近各县先后都有大批艺人来沔阳拜师学艺,或有沔阳师傅到江汉各地传艺,解放初沔阳花鼓艺人数量空前,据《荆州花鼓戏志》载,荆州地区1949年前知名花鼓戏艺人579人,其中沔阳(含洪湖)著名艺人多达284人,占全地区艺人总数的一半。当时私人戏班林立,在江汉平原各县城乡甚至河南、湖南等外省农村巡翅演出。荆州花鼓戏源于沔阳。
宣统元年(1909),荆州花鼓戏第一次打进武汉三镇亮相亮牌,沔阳花鼓艺人卢金玉、周高等组班,进入武昌徐家棚、汉口火车站、汉阳鹦鹉的露天(剧)场和茶楼酒肆、演出了《站花墙》《柳林写状》《三官堂》等节目,为期两月而不掉座,誉满三镇。
民国六年(1917),沔阳花鼓戏艺人陈新苟、陈加林、沈四、谢春城、唐石头、姚玉春、黄黑苟、五福兴等二十余人第二次进入汉口法租界共和升平楼(这是当时武汉三镇第一家正式剧场)演出,结果又以精彩的唱腔和表演轰动了江城.。
民国初年,沔阳花鼓戏出了第一代女艺人段凤饵(生卒年不详),系沔阳戴家场(今属洪湖)竹林湾的农家女,首次登台演出掐菜薹就崭露头角,被誉为"真凤凰"。继她之后,又有一批较有影响的女演员冲破世俗偏见和旧的习惯势力粉墨登场,如王乾、吴翠、蒋金、黄金秀、李在安等。她们对丰富沔阳花鼓戏旦角的唱腔和表演艺术作出了积极贡献。
20年代末,沔阳花鼓戏出现了第一个最有影响的科班,专门培养花鼓戏人才。班主崔松(1887一1952),沔阳艺人。从民国十七年(1928年)起,先后在马口、藏鹤亭、石土地、多家湾、三江口等地设帐,共七届,历二十余年,授徒八十余。
抗战胜利后,蒋伪政权继续“禁演花鼓淫戏”,戏班被迫解散,艺人有的遭到监禁,有的回家务农,有的流落外乡。大多数艺人为求生存,不得不与汉剧楚剧(黄孝花鼓)乃至河南的越调戏组成“三合班”、“二合班”,改唱汉戏或楚戏,或"半台"(即一半唱汉剧或楚剧,一半唱花鼓戏,俗称“惜屋躲雨”)直到全国解放。
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沔阳花鼓艺人多以唱楚剧为业,组建了许多楚剧团。在沔阳境内有影响的有"艺光"、"光复"、"复联"、"联合"四个楚剧团,他们以"鱼咬尾"方式命名,在唱楚剧的同时,也唱花鼓戏。
新中国建立后,荆州花鼓戏得以新生。"借屋躲雨"而改唱楚剧的花鼓艺人,打出了"剧种回归"的旗帜,并得到了各地文化主管部门的关注和扶植。先后建立了天门、潜江、沔阳等第一批县级花鼓剧团。 1955年,荆州花鼓戏在继承与改革的道路上迈开了步伐。其重要标志是将"一唱众和,锣鼓帮腔"的传统演出模式改成了弦乐伴奏。
荆州花鼓戏
20世纪50年代,荆州花鼓戏趋于定型、成熟。两百多个传统剧目通过收集、选定和重定试演,在清除糟粕的同时,"摘花""带彩""咬碗"等"绝活"得到传承。沈山是荆州花鼓戏剧种的优秀代表。他的拿手剧目有<辞店> 、 <访友>、 <兰桥> 、 <绣荷包> 、 <掐菜薹>等。1953年,沈山和杨笃清带着反映花鼓艺人穷苦生活的《打莲湘》,参加了新中国首届民间艺术汇演,受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荆州花鼓戏舞台出现了一片洁净与美好。 <双撇笋> 、 <斩经堂> 、 <三官堂> 、 <春姑拾斧> 、 <借牛> 、 <拦花轿>等剧目,分别在湖北省和中南区文艺会演中获奖。这些成就奠定了荆州花鼓戏与湖北汉剧、楚剧齐名的基础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荆州花鼓戏更是得到全面发展,在艺术上更臻完美,思想内容也令人耳目一新。新编历史剧《十三款》,现代戏《家庭公案》、《海峡情》、《向老三招婿》等在湖北省省级调演、会演中均获得创作奖或演出奖,使得这一地方剧种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1980年,新编传统剧目《站花墙》被珠江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舞台戏曲艺术片;《王瞎子闹店》、《招郎》、《卖摇窝》等剧目被拍成电视片。荆州花鼓先后有《家庭公案》、《向老三招婿》等八台大戏八上北京,唱响首都舞台。1988年9月应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和《戏剧评论》邀请进京演出,沔阳花鼓剧团将整理的传统剧目《送香茶》、创作的大型现代戏《向老三招婿》演进了中南海,并参加中国艺术节(中南片)演出。 潜江花鼓剧团根据曹禺名著《原野》改编的荆州花鼓戏两上北京:1990年参加“曹禺从事戏剧活动65周年”祝贺演出,并唱进中南海;1996年将《原野》复排为《原野情仇》,进京为全国第六次文代会倾情演出。1993年潜江花鼓剧团升格为湖北省实验荆州花鼓剧院。剧院演出的《原野情仇》突出歌、舞、剧三者的综合,创造出“似曾相识而别有新意”的艺术境界,给人全新的审美感受。该剧1995年获湖北省戏剧新作展演金奖,1997年获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和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1998年获中国文华新剧目奖。剧团演员胡新中、李春华、孙世安因在《原野》中的成功表演,分别摘取第14届、第1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8届中国文华表演奖。2000—2001年,沔阳花鼓剧团的《站花墙》、《十三款》、《莫愁女》、《双玉蝉》、《赶子放羊》、《清风亭》、《三娘教子》、《假洞房》八个大戏,《斩经堂》、《济公下山》、《贾氏吵嫁》、《何业保写状》、《访友》五个小戏由扬子江音像出版社录制成VCD光盘向海内外发行。2008年在首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上,沔阳花鼓剧团选送的大型古装花鼓戏《贬官记》、传统折子戏《陈琳拷寇》、现代小戏《老邻居》等一大两小三出花鼓扛鼎之作,以其厚积薄发的艺术水准和惟妙惟肖的表演实力,在强手如林的艺术节上脱颖而出、炫耀荆楚,一举揽获十四项奖项。尤其是《贬官记》,分别摘取优秀移植剧目奖、音乐创作一等奖和演员表演一等奖三项艺术桂冠。2013年10月,沔阳花鼓剧团选送的小戏《抢老张》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戏剧门类群星奖。21世纪前后,荆州花鼓戏遇到了不可抗拒的危机,发掘、抢救荆州花鼓戏对于荆楚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保护和研究至关重要。2006年和2010年,经潜江市和仙桃市申报,荆州花鼓戏经国务院批准两次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