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县早期的天主教届澳门教区管辖。据法文《巴黎外方传教会资料》记载,公元1772年(清乾隆三十七年)前,已有葡萄牙耶稣会派遣神甫来廉江传教(也同时到雷州半岛各地)。1773年,罗马教廷下令解散耶酥会,大部分葡萄牙耶酥会神甫离开廉江;1785年,留住廉江的几位神甫全部撤离。廉江的天主教活动由此中断。
清嘉庆五年(1800)开始,澳门教区派遣中国籍神甫到廉江(也同时到雷州城和海南)传教,但都是来去匆匆,逗留不久,这种状况持续50年之久。先后被派到廉江的有中国籍的阮、陈、卢、刘、蓝、马、林和两位何氏神甫。据说,这些澳门神甫于清嘉庆五年到今石城区木拱桥,清嘉庆十年到今吉水区墩仔村设立传教点。在耶酥会神甫来传教时,教徒仍保留祖先牌位,而中国籍神甫来后,却把教徒家里的祖先牌位全部弃毁。也许由于这个缘故,教徒信仰出现动摇,多数入教不久即叛教,叛教人数远远超过新入教者,天主教处于停顿状态。
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依靠帝国主义势力和凭着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中国传教的“自由”,纷纷深入内地和边疆修建教堂,设置教区,发展教徒。天主教再度传入廉江。
民国37年(1948),北海教区为了巩固天主教在廉江的基地,派法籍神甫乐雅正(P·CORGA)来廉江发展传教事业。乐雅正,1919年生于法国,1944年升为神甫,1946年来北海教区,1947年曾到广西合浦传教,是最后一个在廉江传教的外籍神甫。民国末年,廉江天主教发展到高峰期,全县有教徒3000多人,分布在如今的石城、廉城、吉水、良桐、营仔、横山、河堤、安铺等区的27个乡40多个村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