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冲(1904—1941),浙江省乐清市北白象镇琯头村人,原名张绅,字淮南。他少年机敏,5岁能诵《诗经》的一些篇章,念小学时即能旁征博引作长文。1919年考入温州省立第十中学。在“五四”运动中,曾组织“醒华会”。是国民党中坚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少数人士之一。
1941年,张冲先生逝世后,毛泽东、董必武、邓颖超等7人联名挽联:“大计赖支持,内联共,外联苏,奔走不辞劳,七载辛勤如一日;斯人独憔悴,始病寒,继病疟,深沉竟莫起,数声哭泣已千秋。”周恩来亲临吊唁,送挽联:“安危谁与共?风雨忆同舟!”周恩来还撰写了《悼张淮南先生》一文发表在《新华日报》上,他回顾道:“我识淮南先生虽在西安事变之后,但淮南先生奔走两党团结却早在西安事变之前……先生与我,并非无党见者,惟站在民族利益之上的党见,非私见私利可比,故无事不可谈通,无问题不可解决。先生与我,各以此自信,亦以此互信。”周恩来撰此挽联意为:你英年早逝,今后革命事业的安和危,谁来与我共同操心呢?想想过去几年里,我们如同坐在同一条船上,与狂风暴雨搏斗,历经艰险和锻炼。在成语“安危与共”、“风雨同舟”中加入“谁”、“忆”二字,寥寥十字,确切恰当,更显感情真挚,寄意深沉。发现当年张冲去世,朱玉阶(德)总司令在挽联中也有“国士无双”四个字,这或许可以说明,张冲虽然是国民党党国重臣,但他是超党派的,他的短暂的一生,是为国家、为民族,碧血丹心,鞠躬尽瘁,奉献了他的青春年华。 秉承淮准南先生遗愿,1991 年秋,乐清乡人将其遗骨迎回故籍,葬于北白象镇琯头村狮子山上,建墓碑一座,配以张冲先生事略碑文、 周恩来先生悼淮南先生全文碑刻以及我党部分第一代领导人挽淮南先生联之碑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