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铺镇龙舟竞渡,始于清朝乾隆年间.初是船工驾艇竞赛为乐,到道光年间,每逢端午节,划船江中,组织竞赛,河中竖旗。先夺标者为胜。
民国期间,赛龙船已成习俗.参赛以街(境)为队,分为:东街(东安境)、南街(南安境)、中义街(泰安境),西街炮台境)。每年四月初一龙舟开始下水进行操纵小竞.舟长三丈有二,每舟设舵手。鼓手,锣手各一,青壮年桨手36人,分两排列坐舟中两侧.鼓响浆落,一鼓一浆,动作划一有劲.每年竞赛热闹非凡。
建国后,十余年沿袭不衰。“文革”开始,所谓“破旧立新”,竞渡之举,亦遭禁止.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始得恢复端午赛龙夺锦活动。
1983年,能工巧匠新造龙舟三艘,长达三丈有余,宽八尺,雕刻龙头龙尾,船两旁彩漆龙鳞,色分三种、红、黄、蓝各一艘.驾舟游弋,宛如蛟龙游水,俯栩如生.近几年来,龙舟竞渡,已成惯例.参赛者以街道。工厂、农村、机关、学校等为单位.团体比赛方式,初分小组循环竞选.获胜者再进行决赛夺魁。观赛者。除安铺居民外,还有附近村民。甚至遂溪、湛江、化州、广西等地的游客,也远道而至.九洲江两岸到处站满人,花桥上更拥挤不堪.参赛健儿,腰扎红绸带,头包白毛巾、穿背心。着短裤、一船一色.竞赛开始、指挥台上炮声一响,一刀砍缆,三艘龙舟犹如离弦之箭.桨手聆听鼓点。手起桨落,争先恐后,波澜迭上.先顺水划下,到达指定地点拔旗,再掉转船头,逆江而上奋勇争魁,竭力夺标。此时,河面花艇,燃放鞭炮,激发赛者加油添动。艺曲游船上,着人扮许仙、白素贞演唱,管音灌耳,锣、鼓、钹声喧天。音乐楼上。歌声悠扬,八音舸中,笙萧婉转.人民大桥,扎成花桥,桥头牌楼高耸,红旗彩带飘扬.赛龙结束,向获胜者颁奖:冠军奖给烧猪两头,亚军奖烧猪一头,季军奖给烧鹅三只.冠亚军者直类品于彩车上,参赛健儿,排站车厢两旁,徐徐行驶街上,以示光荣。木偶班、粤剧团,设戏台于九洲江畔,待竞渡完毕,即公演助兴。一连几天,晚上两岸灯火通明,江中辉煌,一派节日盛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