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历史名人——黎民铎
黎民铎,字觉于,是明朝末年廉江有名的文人之一。其少有大志,潜心力学,年三十二岁时,便中式崇祯癸酉科举人,甲戌副榜。时当明末朝政腐败,官场黑暗,他虽然中举上副,却不愿混浊官场,断绝与官僚显达交往, 不追求富贵荣华,而离城还乡,居于廉江汶塘村,粗茶淡饭,设社论文,建塾授徒,著书立说, 咏诗怍词。黎民铎一生著作甚丰,不少已遗失,传世者有《易经信》、《怀古篇》、《尚论录》、《汶塘集》等,其中《汶塘集》是生活于汶塘村时所怍。其作品流传甚广,影响深远,为后人所传诵,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黎民铎现存的著作多为诗词,大多写景咏物,寄情言志,抒发自己酷爱山水、热爱大自然,而淡泊富贵、憎恶官场腐败的思想感情。譬如《汶塘集》中的《汶塘村居》,便反映了他的这种情怀:
山中乐处不须寻,满眼风光任醉吟; 一泓汶水涵秋月, 静照古人一片心。
静里方知尧舜深,徒嗟半世落浮沉;庭前黄叶秋空下.得失从前付醉吟!
黎民泽还有不少诗词,反映了他忧国忧民、崇敬爱国志士的心胸。他客居开封府时,在一个风雨晦暝的秋夜,诵读岳武穆的《满江红》,读罢,即联想到国家的安危,以及戍守边疆、抗击外侮的勇士,于是不禁心潮涌动,思绪万干,随即挥笔写下七绝《塞上曲》,寄托自己的情怀:
秋声先至白狼山,铁骨征人战峭寒;不读乃文生怯梦,恁教侠气冠三韩。
黎民铎作词写诗是出于有感而发,而不是为了写诗而写诗。他在《汶塘集》的《自撰诗余小引》中言及他写诗是“随物曲折而吐其绪”。现存于《汶塘集》中的36首诗和13首词,便是他居于汶塘村时,或是信步于月下、林间、泉边、溪旁,欣赏风物美景,领略自然风光,触景生情,有感而作;或是静思、联想,不禁伤感而作。譬如,他的一首词《点绛唇·冬夜》:“乍见天根,迷濛月色衔光溜。愿人消受,霜净鸟啼后。络角生芒,树树战风走。央杯酒,岁寒相守,冰骨梅心瘦!”描绘了冬夜苍凉之景,抒发了他寒夜独酌的悲凉心情。读来,委实令人无限凄怆。
黎民铎写诗填词,极其注意汲取历代诗词百家之长。曾有名家称他的诗词能与“渊明田居诸咏”、“子美(杜甫)秋兴诸章”相比似。确实如此,黎民铎写的田园诗与陶渊明的田园诗一样,表现了他悠然自得的生活和心境,热情赞美平凡的劳动生活,以及对官场的厌恶;黎民铎描写秋景的诗词与杜甫的《秋兴八首》那样,描写了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金界三干横乃,月下梧桐风冷,楼上望银潢,寒滴疏斜星影。人静,人静,一点流光相镜”(《秋景》)。在黎民铎的笔下,那秋夜是何等的清凄!读黎民泽的诗词,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情感不禁涌动于胸。他的诗词之所以能代代广传,原因也许就在于此吧。
《湛江日报》2004年10月31日载
廉江历史名人——黎正
黎正,讳桢,字端伯,号建峰,石城(廉江)县治人,生于清康熙十七年(公元一六七七年)戊午年正月二十四日。为清康熙庚子科(公元一七一0年)乡试中式第三名举人(经魁),雍正二年(公元一七二四年)甲辰科会试中式第113名,殿试第三甲86名进士,后掣签福建龙溪县知县,特简授民部主政,职司山东粮课,兼统天下酒务,晋升户部员外郎,于清乾隆二年(公元一七三七年)春,辞官还乡,诰授奉直大夫。于清乾隆八年(公元一七四三年)癸亥三月二十三日谢世,享寿66岁。
黎正勤奋好学,青少年时手不释卷,才识精敏,仕途直上。他辞官还乡后,居于自建书斋“宛在轩”中。“宛在轩”:轩,是长廊、小室之意;宛,仿佛之意。有“宛在水中央”之句。因此,“宛在轩”就是“水中小室”的意思。黎正就在这简陋的书斋中,课训儿孙,助教后学。他的儿子黎道炳,拔贡生、广州府龙门县儒学教谕,就是在他的教育下成才的。在这里,他日手一卷,至老不倦。写出了《光霁堂诗文集》等著作。
黎正生活俭朴。他身为朝廷二品大员,却过着俭朴的生活。朝廷不少缙绅外巡或还乡,赫然自大,乘车骑,拥仆从,夸耀乡间;而黎正则截然不同,他会见州府官员,或亲故往来,偕行缓步,未谋面者,不知他就是尚书郎。辞官还乡后,常农耕劳作,衣食简朴,一如平民。
黎正为官清廉。他在朝廷任职期间,表现出才识精敏,洁己裕民。他不事权贵,杜绝干谒,耻与弄权者为伍,故遭权贵排斥,遂称病辞官还乡。他从官而返,虽两袖清风,却怡然自得。正如他在自作的七绝《宛在轩》中写道:“坐对青山面碧池,此中真趣有谁知?飘然一我全无物,八极神游自在时。”诗中表现了他高风亮节的情操。由于他为官清廉,宰相王安国三次过访,附近州府官员中有识之±也纷纷到来拜访。帝感其学高品洁,遂封赠奉直大夫。
黎正关心百姓,乐善作福。他掣签得福建龙溪知县时,即具疏陈广东肇庆府瓮垌地方,界连九县,荒辟险阻,请另增兵一营,驻扎瓮洞山内,以资防守。世宗准其奏,命兵部执行。瓮垌地方始得安宁,居民赖以安居乐业。他辞官还乡后,在廉江城西二里河村仔处,捐资创建建峰桥,方便行人来往。他与合族承垦安铺紧水仔村四周河包等处海圹.捐为全族义田,收益作为公益事业的基金,解决族人读书、婚嫁等困难。
黎正学识渊博,施政有方,为宰相王安国所赏识与怀念。他辞官还乡未几,王安国三次过访了他。首次于清乾隆二年(公元一七三七年)春,王安国奉命视学广东,前往高凉,路过石邑时访;第二次于同年夏,王安国离高凉,往雷琼,经石邑时过访:第三次同年秋,王安国办完公务,从雷琼归来,取道石城,与黎正相聚。当王安国回京道出石门山时,还写了《石门山别友》诗一首,作为给黎正的赠别。王安国回京后,到黎母寿诞时,奉上寿章,借此劝他“移孝作忠,膺一品以荣亲,孝莫大焉”。他过世时,当朝宰相王安国亲笔撰写《户部黎公墓志》,志中有挽对一联,曰:“当户锄兰悲彼美,满梁落月照遗颜”。以此表达他对黎正敬慕之情和深切的哀思。
(二OO六年《湛江文史》第二十五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