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民生(二)

家乡区县: 河北省鹿泉市

土地改革前后

获鹿县全境解放后,人民政府即着力发展经济,为此,不失时机地进行了土地改革,使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得了土地,无房户分得住房,全县农业生产有了空前发展,流通领域亦活跃起来。政府还采取措施稳定物价。给群众生活带来了稳定。但衣、食、住、行仍沿袭旧的传统习惯。衣服主要面料除农民自织的粗布外,还有卡其、斜纹、哔叽等,面料最好的是礼服呢(本县称重服呢)。

土改后,生产力虽有提高,但因条件所限,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只能达到温饱而已。平原生活好于山区丘陵地带,城镇生活高于农村。

合作化前后

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恢复、发展,全县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业走上了互助合作之路,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发展壮大起来,与外界沟通增多,群众生活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衣着面料从以土布为主,发展到“细布”占一定比例。服装样式也由传统的对襟袄、大襟袄、掩腰裤向新式服装转变,除机关干部外,还有农村中的教师、学生、售货员和一些城镇青年都穿起了“列宁服”、“制服”、“中山装”等。

农业合作化后,农村经济迅速增长,到195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724万元,粮食总产量达9351万斤,农民年人均收入为58元,分别比1949年增长76.8%、57.1%和65.7%。

获鹿县是农业为主的县,原工商业基础薄弱,解放后,兴办了供销合作社和国营商业·1956年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有了国营工业和集体所有制工业,连同国家机关,全县职工人数逐年增加,工资制度有过多次变化。

解放后至新中国建立初,干部实行供给制,1952年部分工作人员改为工资制。供给制人员和工资制人员津贴和工资标准均按工资分计算,工资分值以小米价格计算,每日在省级报纸公布,如“工资分值1530元(旧币)”,1955年7月工资分改为工资制。

1956年7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全县机关干部和工人实行了货币工资.划定工资地区类别,本县为三类工资区(1978年升为四类地区)。同时改进了企业职工和技术人员的工资等级制度。工资改革后,全县职工工资普遍提高,生活明显改善。

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期间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损害,不讲科学、不顾实际情况地片面强调“提高产量”,结果是“数字上去了”,“生产下来了”,大量粮食、棉花烂在地里,无人过问,造成丰产不丰收。1959—1961年又发生了连续三年的严重自然灾害,导致生产下降。至196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721万元.粮食总产8242万(市)斤,农民人均收入(不含实物)48元分别比1957年下降47%、11.9%、17.2%。

1958年,农村成立了集体食堂.给农民生活带来了不便,1 960年粮食严重短缺,提出“低指标、瓜菜代”的口号,即口粮标准(指标)很低,不足者以瓜菜或其他东西代替。

由于粮食短缺,营养不良,老人和婴儿发病率上升。各地均发生了浮肿病,死亡率增高,人口呈负增长。

调整时期

1962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纠正了高指标和“共产党风”,改变了地方上的瞎指挥、吹大气的不正之风,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城镇人口粮食定量虽未增加,但副食品增多,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农村人口口粮也可满足基本需要,1962年后浮肿病未再出现,儿童营养不良发生量也大幅度降低,市场供应好转,高价商品恢复平价供应,但一些生活必需品仍需凭票证供应,如布匹、粮食、油脂、食糖等。

正当全县经济稳步发展之际,“文化大革命’’爆发,城市的“牛鬼蛇神”被遣送到农村,全县人民多感困惑。1967年2月,石家庄市“造反派”在获鹿县城打砸抢,把获鹿县的运动推向了“高潮”,学生停课,有些工厂也停止了生产。极“左”思潮不断延续,农村中也受到严重影响。加上天灾,如棉花的黄萎病、枯萎病等,经济作物产量显著下降,一度影响了农民的收入。

在“文革”中,获鹿人民并未迷失方向,坚持抵制极“左”思潮,把精力投入了引岗渠的兴建之上,同时还兴办了一批工业企业,发展了经济,人民生活水平才没有下降。

经济体制改革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乡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开放集贸市场;工业、商业引入竞争机制,全县经济迅速发展,职工工资多次进行普调,使其与物价上调步伐相随,人民生活实现宽松和富裕,衣食住行都有了明显的改观。

城乡居民消费状况

食品消费

城镇居民:1955年开始实行以人定量供应粮食和油脂,一般居民每月供粮食27.5斤,10周岁以下儿童按年龄大小定量为8-22斤。食油每人每月3斤。1959年下半年,肉、蛋、糕点、糖、卷烟等实行定量供应,凭证购买。1960年,粮食定量成人每月为24斤,肉、蛋、糕点、糖、纸烟的供应时有时无,有时凭证也买不到。1961年,部分商品实行高价,如自行车(每辆600元以上)、手表、糕点和糖果等,但时间不长又恢复了凭票供应。

1974年,城镇居民口粮搭配有了变化,面粉比例增加,每人每月还有2(市)斤大米,1978年后,上级粮食部门虽有粗细供应比例,但本县城镇居民基本以面粉为主,粗粮已很少见。油脂供应有所增加,平时每月每人增供1—2(市)两,春节、元旦、国庆节每人增加0.5-1(市)斤。肉食敞开供应,牛奶产量逐渐增加,县城和一些乡镇政府驻地、富裕村都有牛奶供应。

农村居民生活:土改后到1958年,农村人民生活逐年提高,年入均口粮150公斤以上1958年,公共食堂给农民生活造成不便。1960年的“低指标、瓜菜代”给农村造成更大的困难。直到1962年后才有好转,其后又是呈逐年上升的状态。

农民人均年消费粮食210公斤,食油3.3公斤,肉类9.1公斤,蛋3.3公斤,水果6公斤。到1990年,粮食消费达到260公斤,比1983年增长23.8%;食油6.4公斤,增长93.9%;肉类14.2公斤,增长56%;蛋4.2公斤,增长27.3%。

1985—1990年,农民人均吃的消费额6年依次是:162元、191元、207元、208元、2 38元、258元。

衣着消费

新中国建立初期,棉布敞开供应,居民消费量上升。1954年起实行凭票定量供应,定量标准多次下调。1954年,城镇居民每年35市尺,职工52市尺。1957年9月,一律调为39市尺。1959年,调整为28.5市尺。1961年,调至最低点,每人每年1.8市尺。1969年,布票定量为每人每年21.5市尺。直到1983年市场供应好转,布票被取消。

从1980年起,市场供应紧张的状况逐步得到缓解。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市场活跃,货源充足,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显著提高。衣着消费质量由低档转向中高档,由纯棉转向化纤、呢绒布料,式样颜色由中式灰、兰、绿转向多样化,买成衣的越来越多,买布做衣服的逐渐减少。中老年服装、妇女服装、儿童服装都设有专柜,适合中青年穿用的西装、夹克、羽绒服、:大衣、风衣等更是琳琅满目。1990年与1982年相比,全县棉布销售量下降84.3%,化纤布下5 7.4%,呢绒绸缎上升74.o%。

日用品消费

新中国建立后,日用品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1950~1957年和1979—1990年两个时期,中间的1958—1978年提高的很少。1950一1957年,虽然生产有了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提高,但社会购买力水平较低,人民只能购买一些生活必需的日用品,“自行车、马蹄表,皮暖瓶、手电筒”四大件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1958年以后,市场开始萧条,三年困难时期,日用工业品开始凭票限量供应。自行车、缝纫机等耐用消费品由商业局分配,每个单位一年只能分到一两个指标,小单位几年才能分到一个指标。火柴、肥皂、碱面等生活必需品则凭证限量供应。“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是人们追求的新四大件。

1978年以后,国家调整了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市场供应逐步好转,1990年户均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电视机1台、洗衣机0.5台、电风扇1.1台、收录机o.3台、自行车2.2缝纫机1.1台、钟表1只、手表2.3只、大型家具3.6件。

住房消费

1949—1978年的30年间,城乡住房发展缓慢。在城镇,由于财政紧张,无力抽出资金发展住宅建设。城镇居民住房大多是土改和工商业改造时和60年代初改造过来的房屋。房屋较少,分布零散,以土木结构为主。相当一部分职工租住城镇农业户房屋。在农村,由于农民收入较低,有能力建新房者寥寥无几,大部分是土改前的旧房或新中国建立初期建造的房屋。质量较差,面积小、门小、窗小、房顶低,是当时住房的显著特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乡住房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

在城镇,县委和政府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一齐上的方针,较快地解决了城镇职工住房欠帐较多的问题。1980年首先建起了东门外家属楼和武装部家属楼。经过10年建设,形成了二街、八街、气象站、火车站、获中、西门外和太平河南路7个居民小区。同时备厂矿企业单位相继建了职工集体宿舍和家属宿舍,城镇居住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

在农村,随着农民收入逐年提高,建房热不断升温。乡(镇)政府不失时机地加以规划引导,涌现出大批街道整齐、新房林立的新农村。据70个农村住房调查,1988年每人平均住的支出额为171元,占生活费总额的18.8%,1990年平均每户使用房屋7.3间,人均居住面积24.9平方米。

1979年以后农村建房的特点是:在结构方面由土木结构、砖木结构改变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建筑设计方面由低矮、阴暗改为高大、宽敞、明亮,相当一部分农户新建了二层楼房。在使用方面,除卧室外,还设有会客室、储藏室、卫生间,自来水引入室内。石井乡栈道村建的集体楼房,安装有共用天线、闭路电视、室内有暖气设备,卫生设施齐全,还可在家中洗盆浴、淋浴,居住水平超过了城镇普通居民。

燃料消费

在城镇,1957年以前,煤碳敞开供应,广大居民用煤做饭。1958年以后,煤炭供应紧张,开始实行凭证限量供应。“三年困难”时期煤炭供应标准下调,多数居民烧煤不足,只能利用休闲时间到铁路两侧捡煤碴,或用木柴补充做饭。1974年,县煤建公司建立蜂窝煤厂,广大居民才由烧散煤改为烧蜂窝煤,但仍实行限量供应。一般居民1-2人户每月100公斤,3-4人户每月200公斤,5人以上户每月供应250公斤。直到1982年,取消煤证,敞开供应。1988年,县成立了液化石油气公司,居民开始由烧煤转向烧气。1990年烧液化石油气户达5566户,占城镇居民的80%,县财政对生活用煤和液化气实行补贴政策。

在农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大多数农民做饭以烧植物秸杆为主,西部山区烧茅草和树枝。少数农户从石家庄市厂矿企业拉燃烧后的乏炭做饭。1978年以后煤炭供应逐步好转,1982年敞开供应,据70个农户家计调查,1990年人均烧的支出额为29元。

李梦露(2014-12-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