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民生(一)

家乡区县: 河北省鹿泉市

唐宋时代,获鹿(含石邑)县等级均在中等以上,和平时期经济实力较强;金元期间有矿业开采,至明清,战乱较少,县城及县南、县北在交通要冲上,商业发展起来,特别是获鹿县城,曾是北方物资集散中心之一,人民生活基本可以保障,但贫富悬殊巨大。

衣着

本县四季分明,温差明显。富人四季衣服单、棉.夹衣“各专其用”,而且用料多为绸缎、丝绵。

穷人的四季衣服则要拆来改去.棉衣在春秋季声改成夹衣,冬季来临,絮上棉花就是棉衣。富人穿着讲究,有内衣,外衣之分,而穷人则是一套衣服顶一个季节,最多外面套件单衣,目的在于保护棉衣少拆少洗。到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中等以上人家在春秋季节可买“卫生衣”(即绒衣),冬季棉衣内可套一件针织内衣。赤贫者一年四季衣衫褴缕,有的是别人施舍几件,常年穿用,不洗不换。民谚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之语,是旧时代贫苦民众衣着的真实境状。

地主、富农、商业店主有钱、有粮,吃精粮、饮好酒。而为其佣佃者却过着饥苦的日子,吃粗粮、腌咸菜,只有在麦熟和秋收时节才能加些细粮和炒菜,常年很少有肉吃。

中等人家以粗粮为主,忙时吃干,闲时吃稀,冬季一日两顿饭。

贫苦人家生活更为拮据,常常出现缺粮。山区和滹沱河一带人民生活更为困苦,糠菜半年粮。河滩民谣有“要吃糠,上秦庄”,山区民谣则说:“要吃糠,上韩庄”,“要吃菜,一溜寨”,其中的菜指的是野菜。其实何止这几庄、几寨,全县河滩地带和广大山区,都是一样贫困。

住房

获鹿县的住房多为就地取材,地主、富农富等有阶层,多建造瓦房、楼房,工艺讲究,磨砖对缝,雕梁画栋。中等人家有的建造砖房或砖与土坯兼有的住房,贫困人家住房简陋,以土坯为主。山区和丘陵区多以石头为主要建房材料,有的地区还在山坡和土岸开凿窑洞。

旧时,全县住房极不平均,地主、富商占有深宅大院,贫苦农民则无房居住,直到解放后土地改革才分到住房。

其他

由于贫富悬殊,贫苦农民为养家糊口,有些人不得不给地主、富商当长工、做婢女或奶妈。

长工和婢女生活很苦,吃下等饭,干力气活,还经常受雇主的打骂。永壁一家大地主,有专门挑水的长工,而挑来的水东家只要前边的一桶,后边的则要倒掉,说是怕“长工放屁熏臭了”。奶妈平时生活好一些,一旦东家吃奶的孩子长大,奶妈就被划入使唤、丫头一类。南新城一家大地主的最后的一个奶妈曾控诉主人对其虐待,指出地主的少爷一断奶,奶妈立即受到虐待,经常吃不饱饭,饥饿难忍时只好到泔水缸内找些食物。

除给地主、富商做奴隶外,缺衣少食的农民还成批逃难,其中不少青壮年跑到井陉或山西阳泉“下碳窑”。少数人逃往东北、邯郸等地,跑出去的仍是给地主、富商打工或井下做苦工。

李梦露(2014-12-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