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非遗工作,让文明的薪火在我们手中传承八千里敖汉大地,历史文化熠熠生辉,民间艺术多姿多彩。流传在乡间的皮影、民歌、民舞、风情、民俗等都极具浓郁的乡土气息。我们抢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机遇,迎难而上,及早着手这些散落在民间面临失传的艺术瑰宝进行搜集整理和开发利用,让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繁荣城乡文化艺术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全社会动员是搞好非遗的基础
2006年,旗政府以文件的形式,要求各乡镇(苏木)认真配合旗文化部门做好田野普查,要求旗民族宗教,档案,广播电视部门做好研究整理工作。
2006年上半年,我们在旗电视台,旗信息报社专门刊播进行“非遗”普查的启示,并且在旗委宣传部主办的新闻骨干培训班和全旗广播电视文化站长会上,专门就普查的意义及重要性进行讲解,使全旗年纪较大和有文化的人都知道和了解这件事,发挥群众积极性结合是搞好非遗的关键。仅民间故事搜集一项,就搜集到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笑话600余篇,达到50多万字,搜集者、讲述者400多人。2006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敖汉民间故事集》(第一卷)。并于2008年获得自治区民间文学最高奖——阿尔丁奖。2009年还将出版第二卷。另外,今年我们还将出版《敖汉旗文化系列丛书》,共12卷,预计三年出完,现在《敖汉旗蒙古族民歌》《敖汉旗蒙古族》《敖汉旗文史精华》《敖汉旗优秀散文选》正在印刷之中。
申报名录是非遗成果的体现。2008年,我们又以旗政府名义公布了18项旗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部门投入,全力加强“非遗”普查工作
从2006年以来,旗文体广电局共投入资金4万多元,全力支持做好普查工作,投入1.6万元出版《敖汉民间故事集》(第一卷),投资2万元购置数码摄像机、照相机等必要的设备。使这项工作从物质上得到了根本的保证。
(三)三年普查,“非遗”取得显著成果
经过三年的普查,非遗取得显著成果。蒙古族民间歌舞戏剧综合形式《呼图格沁》申报中国第二批非遗名录,并成功申报了内蒙古第一批非遗名录。在民间发现了散轶的蒙古族酒令仪式——大清拳。在敖汉旗四家子镇青城寺发现了蒙古族奇特的“祭星”仪式,时间长达40分钟,为内蒙古第一次发现。
另外,还搜集整理了30多首唢呐曲,100多分钟的秧歌,200多件剪纸,整理了具有敖汉地方特色的曲艺——敖汉大鼓等等。
通过宣传,普查和搜集,整理,使一大批濒危的资料得以保护,一大批民间艺人得到重视,但脚下的路还很长,我们仍需努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