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苍茫辽阔的蒙古草原上,有一种古老的拉弦乐器,一直伴随着北方蒙古民族跋涉的脚步,穿越千年的历史,从远古走向今天,这就是蒙古族四胡。 四胡,这种古老的蒙古族民间乐器,在蒙古草原上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在蒙古族古代典籍《蒙古秘史》和《成吉思汗箴言》中,都有关于四胡演奏的记载。四胡演奏,一直是蒙古草原上民间艺术活动中最具特色的项目之一,深受蒙古族人民喜爱。
科尔沁左翼中旗,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是内蒙古东部草原开发较早的地区,幅员辽阔,蒙古族人口众多。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科尔沁蒙古族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科尔沁文化,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心理素质和文化形态。
长期以来,科左中旗蒙古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蕴育和培植了众多生命力旺盛,品位极佳的文化艺术形式。流行于科左中旗境内的四胡演奏,已成为当今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四胡是蒙古族民族历史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传统乐器之一,古称胡兀尔、忽兀尔、蒙古称之为胡尔。早在十三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时期,就已经在广袤的蒙古草原上广泛流行和传播。公元十四世纪成书的《成吉思汗箴言》中,就详细记载有胡琴,潮尔这两种乐器。
早期胡尔称西纳干胡尔、两弦,是潮尔的前身,经过元以后几百年的发展、改造,逐渐演变成潮尔、马头琴、低音四胡、高音四胡几种在形制和演奏方法等方面完全不同的乐器。
四胡历经元、明、清三代一直在蒙古草原上流传,千百年来,它已成为草原牧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与奶酒、牧歌一道,早已深深融入草原牧人的生命里。
草原上的旖旎风光,四季的风霜雨雪、人生的悲欢离合,个人的喜怒哀乐,年景的旺衰丰歉,无不勾动着牧人的情怀。他们把内心所思所想都赋于手中这把胡琴,化作弦上清风明月,马嘶鹿鸣,清纯自然,鲜活优美。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