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游的民间有这样的一句话,龙游人对吃喝特别在乎。确实,龙游在浙江省的建制历史是相当早的,而且位于浙西金衢盆地中,渊源的历史也沉淀了深厚的龙游独特的饮食文化,肥沃的土地上也产生了一批独特的地方农产品。
龙游在商周时建有姑蔑古国,秦始设太末县,唐贞观八年改名龙丘,五代吴越宝正六年改称龙游,建县历史2224年,是浙江最早的13个县之一。 龙游山水隽秀,人文荟萃,到目前为止,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00多处。这种历史背景在时间上促使了饮食文化的沉淀。 龙游地处金衢盆地中间,在浙西广袤的丘陵山区中是不多的一块平原之地,因此龙游历来是以农业为主,这为龙游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由于是在盆地中间,在地理上的区位使得龙游空气湿气比较大,所以为了更好的排汗,因此开始形成了吃辣的习惯,这和四川盆地吃麻辣的道理是一样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讲龙游人比四川人更吃辣。衢州地方小吃里有三头,兔头、鸭头和鱼头。其中兔头以龙游的最有名, CCTV-7《致富经》栏目就播出了位于龙游兴龙路余文连店里的辣兔头。她店里的兔头是一绝,用辣椒、生姜、大蒜、料酒、中药和各种卤味料煮成,色香味极佳,又鲜又辣。在龙游,每天消费掉的兔头数量大约在1000只左右。在这些兔头摊位上往往还摆有很多的麻辣烫,鲜香可口。
说到辣,就不得不提到龙游特产小辣椒,始产于清咸丰元年(1851)。时安徽歙县人王家锐在县城创办王正丰酱园,采城北赤步锄头农民种植“寸钉椒”,用家传秘方酱制而成,至今150余年历史。其色泽紫褐,清香微辣,咸中带甜,脆嫩可口,含胡萝素、抗环血酸等营养成份多种,开胃解腻,风味独特,成龙游名产。一九七二年美国统尼克松首次访华在杭州期间,曾慕名品尝过龙游小辣椒,对其独特的风味赞不绝口。70年代中期后龙游小辣椒濒临绝迹。所以说现在的龙游小辣椒失去了一些原有的风味,因为市场销路的原因,原来的寸钉辣椒偏辣,不适合浙江大部分地区的习惯,所以后来的龙游小辣椒基本采用了开始结果约3天的菜椒
当然一个地域的饮食文化是受多方面的影响的,地理上是个原因,地方农产品特征也有很大影响。在龙游盛产各种粮食,生猪,竹子,莲子,黄花梨。这里让我来一一介绍。 龙游发糕——据《龙游县志》记载:龙游发糕的制作始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制作工艺独特,配料考究,成品色泽洁白如玉、孔细似针、闻之鲜香扑鼻、食之甜而不腻、糯而不粘 ,堪称江南一绝。其最大的特色是在制作过程中加入适量糯米酒发酵而成,营养丰富,尤其适合老年人、儿童食用。因“发糕”为“福高”之谐音,寓“年年发、步步高”之吉祥涵意,即为逢年过节必备名点,又是馈赠亲友之佳品。
对于发糕的整个制作过程相当复杂,对火候的要求尤为严格,制作过程大概可以分为五部。 一、将糯米洗净浸泡大约一周,同时将粳米只要浸泡一天,然后将两种米按照3.5比6.5的比例混合碾成粉。 二、按照米粉和白糖的比例大约3比1的比例搅拌均匀,同时在每500克的米粉和白糖的混 合物里加入大约30克猪油或者50克的肥膘肉,并在里面倒入约50克的米酒酿(这种米酒酿来自龙游本地),辅以少量的水将以上这些搅拌均匀,调成糊状。 三、蒸笼里一般先铺上荷叶或者粽叶,再将调好的糊状米粉放入蒸笼,大约放到蒸笼的一半 位置即可。 四、上锅开煮,这关最重要,发糕的好坏最主要就在火候。刚开始用文火加热发酵,期间每 隔7-8分钟调换蒸笼的顺序,一般把最上面的掉到最下面,直到蒸笼壁有些温热,即可停止加温,让其发酵完全。 五、几个小时侯,等蒸笼完全冷却后在蒸笼的内壁均匀地插上几根竹棒,便于接下来的透气。 然后用大火蒸1个小时左右(看量的多少来定夺)。起锅时趁热可以在发糕表面敷上蜜枣,红绿丝之类的,并刷上一层麻油。 发糕的吃法上可以蒸着吃,也可以煎着吃或者油炸着吃,甜而不腻。 其实人们往往忽略了很多特色的地方饮食,比如说龙游地方特有的红曲酒,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一段史书上和一些历史故事得到考证。 悠悠瀫水,源远流长。《前汉书·地理志》云:“太末瀫水东北至钱塘入海。”《婺遗续识》按:“太末(龙游)故城在九峰山麓,水源自山际流出,蜿蜒而下兰江,波纹如绮,则瀫水之滥觞于兹山也。” 瀫水为兰江上游,多少年来灌溉着两岸肥沃的土地,养育着勤劳智慧的人民,酿出了香飘京都、名扬江南的名酒“瀫溪春”。 瀫水水质清澈,含微量矿物质,有利于酿酒微生物的生长,故酒具有鲜、嫩、甜的特性,色泽橙黄,香气浓郁,质味醇厚。南宋时曾醉倒赵宋皇家,列为贡酒。许多高官新贵,亦以能得到“瀫溪春”为荣,成为馈送亲友的珍品。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曾收到友人送去的“瀫溪春”。独酌之余,吟诗云:“一酌兰溪遗万事,时看墙底卧长瓶。” 而“瀫溪春”能一时名声响亮,也并非得天独厚,除水质清澈外,尚赖制酒师傅的技巧,只可惜昔日绝技早已失传,我们只能望江兴叹了。 失去“瀫溪春”后,无可奈何,只得移情于“缸面黄”,每年冬季,许多农家都要酿几坛或成缸的红曲酒,俗称浊酒,封存起来,待来年劳动之余,喝上一碗,舒筋活血,消除疲劳。亲友上门,也用此酒接待宾客。“缸面黄”味醇质厚,有独特的芳香,且酒精度低,富有营养。 逢年过节的时候,在龙游的大部分农家,他们都会拿出自酿的红曲酒来招待客人。红曲 酒大约在15度-20度,比啤酒喝起来烈点,但是韵味又十足。而且自家酿的一些红曲酒往往会加入一定的中药成分或者什么的滋补物品,所以适量的饮用还能起到养身健体的作用。 在龙游人日常的小吃里还有米糊、葱肉烧饼、夹馅馒头、猪肠糯米、豆腐圆子、清明猓、大个汤圆。 米糊是龙游最有特色的早餐之一,其做法很简单,将面粉、糯米粉等按照一定的比例和
成很稀(和我们学校食堂做蛋饼的面粉和得差不多稀),然后在刷过油的热锅里涂上薄薄一层用大火烧两分钟不到,就变成软面皮,把这些软面皮用锅铲铲碎加入水烧开,并放入各种调味料即可起锅。 葱肉烧饼,其实是金华酥饼的一种延伸,只是面料用的是面粉和糯米粉的混合,馅用的是葱和肉,也有用梅菜扣肉的。 很多地方的馒头都是不带有任何馅的,而在龙游,人们会炒一些小菜作为馒头馅。比较常见的有冬笋炒肉丝/咸菜、萝卜丝炒肉、五香干炒肉/咸菜。这样的馒头吃起来更有味道,比较容易入口。 猪肠糯米,是将用各种料(酱油,辣椒,蒜泥,盐,味精等)拌好的糯米塞进整节的猪肠里,并将猪肠的两头用线系好,下锅煮熟即可食用。这个在龙游的很多大街小巷都有一些大妈推着三轮车在叫卖,是很普遍的龙游点心。 豆腐圆子,嫩嫩的豆腐里裹着一条团切的很细小的鲜肉末,咬一口豆腐的香甜带着猪肉的鲜美,加上有小葱的调味,有一种提神的感觉。可惜现在龙游难觅其踪影。 龙游的清明果和其他地方有很大不同,在温州叫清明团子,一般只有青绿色的那种,而且馅很少或者只有少量的豆沙之类。在龙游,清明果分两种,一种是白色的一般以咸的口味为主,用的馅大多为豆香干,笋之类的;另一种也是青绿色的,一般是甜的为主,但是馅用的是白糖和黑芝麻混合物。龙游清明果的形状和外地的也不大一样,是个两厘米左右高的圆台形状,大小大概和手掌差不多。 龙游北乡的大汤圆,这主要集中在衢江以北地区,大小大概是一个麻球大小,在汤圆的一端还有个小蒂头,里面用的馅和前面所说的龙游馒头用的馅差不多。在15岁以前一般都有这个习俗,几岁大吃几个,而吃这汤圆的具体日子是腊月二十四,在那边称为过小年。 大体上龙游的特色小吃和部分的饮食风俗习惯都是如此,当然细心的人可能发现少了一部分畲族的内容,因为我本身没去过我们那的畲族乡,也不是很了解那边的饮食文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