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现实主义诗人赵执信

家乡区县: 淄博市博山区

赵执信,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生于康熙元年( 1662 年),卒 于乾隆九年( 1744 年),青州府益都县颜神镇人。赵执信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 曾祖赵振业,明天启乙丑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入清以后,作过山西、江南两布 政司参议。叔祖赵进美,明崇祯庚进士,入清以后,官至福建按察使。赵执信的 祖父赵双美,只是一个拔贡;父亲赵作肱,仅是一个增生。他的岳父是同里内秘 书院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孙廷铨的长子。他的岳母是刑部尚书王士祯的从妹。 童年的赵执信, 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天才。 九岁写的文章, 就“以奇语惊其长 老。”十四岁考中秀才。十七岁,中山东乡试第二名举人。十八岁,中会试第六 名,殿试二甲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二十三岁就担任了山西乡试 正考官; 二十五岁升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 名躁京都。 其时, 名士朱彝尊、 陈维崧、 毛奇龄非常赏识赵执信的才华, “尤相引重, 订为忘年交” ( 《清史稿、 赵执信传》)。一代诗宗王渔洋也心折其才和他相互酬答。“朝贵皆愿纳交,而 先生性傲岸,耻有所依附,落落如也。故才益著,望益高,忌者亦益多”(黄叔 琳《赵执信墓表》),“士以诗文贽者,合则投分订交,不合则略视数行,挥手 谢去,是以大得狂名于长安”(陈恭尹《观海集序》)。 康熙二十八年( 1689 年)即赵执信二十八岁时,发生了“《长生殿》剧祸 案”。 在这个暴露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和南北党争的案件中, 赵执信成为被排陷的 主要对象。这年八月中旬,赵执信被该剧的作者、友人洪升邀请观演《长生殿》 传奇。由于这次宴饮观剧是在康熙佟皇后病逝尚未除服的“国恤”期间举行的, 被给事中黄六鸿乘机弹劾, 赵执信被以“国恤张乐大不敬”的罪名革职除名, 结 束了他在北京的十年仕宦生涯。 当时京都有人对赵执信的才华和遭遇发出了“秋 谷才华向绝俦,少年科弟尽风流,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的感叹。 从削职还乡到六十三岁是赵执信的漫游时期, 期间, 除断续家居外, 大部分 时间浪迹江湖。他东至黄海,西到嵩山,南到广州,北至天津。游历的地区除山 东外,有河北、河南、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特别是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 区,他前后到过五次,最后一次竟在苏州住了四年。多次的漫游,使他逐渐深入 社会, 接近人民。 他由官场的黑暗逐渐认识到社会的黑暗; 由个人的不幸逐渐认 识到人民的苦难。 在此期间, 他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诗篇。 如: 反映虫灾的 《纪 蝗》;反映水灾的《大堤叹》、《碧波行》;反映旱灾的《纪旱》、《久旱》; 反映雹灾的《刈麦二十韵》。反映农民暴动的《氓入城行》则是他现实主义诗篇 的顶峰。在诗歌理论上,他对王士祯的“神韵说”持不同见解,这些不同见解, 主要收集在他的诗话《谈龙录》里。 雍正三年( 1725 年),六十三岁的赵执信结束了他的漫游生活。返回故里。 次年,他退居因园到乾隆九年( 1744 年),隐居终身,以隐晦曲折的笔法继续 在反映现实。 赵执信的著作已经刊行的有 《饴山诗集》 十九卷, 《饴山文集》 十二卷, 《诗 余》一卷,《谈龙录》一卷,《声调谱》一卷,《礼俗权衡》两卷等。

李同耀(2014-12-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