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鲁特旗民俗
遗产文化
蒙古族乌力格尔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内蒙古草原上流传了数百年的蒙古语说书——乌力格尔,最近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介绍,乌力格尔的汉语意思是“说书”,是蒙古族的一种曲艺说书形式。在蒙古族民间,徒口讲说表演而无乐器伴奏的乌力格尔被称为“雅巴干·乌力格尔”“胡瑞·乌力格尔”;使用乐器潮尔伴奏的乌力格尔被称为“潮尔·乌力格尔”;使用四胡伴奏的乌力格尔被称为“胡仁·乌力格尔”。
乌力格尔的节目有短篇、中篇、长篇之分,尤其是长篇最为引人入胜,如《镇玉莽古斯的故事》、《唐五传》、《元史演义》、《三国演义》、《红楼梦》等都是其中的经典。乌力格尔的题材来源非常广泛,有的源自民间叙事诗、叙事民歌,如《嘎达梅林》、《达那巴拉》等;有的根据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创作,如《烟酒之害》;有的从汉族文学故事移植改编而来,如《封神演义》、《三国演义》、《刘胡兰》、《黄继光》、《草原儿女》、《创业》等。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许多知名艺人相继去世,乌力格尔后继乏人。同时,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娱乐方式趋向多样化,乌力格尔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危机,亟待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
拉场戏和二人转
民国23年(1934),王福样率6人从赤峰来扎鲁特旗,在巨里黑、五道井子、巴彦塔拉、兴隆地、太平川等地演出拉场戏和二人转。这是一个职业戏班,他们走村串屯演出,有时被有钱人请去庆丰收、还愿、贺喜。1939年,老道沟“圣贤宫”建成后,每逢农历4月18日庙会之际,搭台唱戏,一唱三天,赶庙会的人最多时达5000余人。戏班的服装很简单,多为二人转服装。演出的拉场戏主要有《郭鞠埋儿》、《刘云打母》、《马寡妇开店》、《回杯记》、《王登云休妻》、《秦家花园》、《黄氏女游阴》、《傻柱子》等。演出的二人转节目主要有《过江》、《古城相会》、《华容道》、《刘金定观星》、《双索山》、《猪八戒拱地》、《西厢记》、《阴魂阵》、《夜打登州》、《劈山救母》等。1949年后,人口比较集中的村屯有的组织了业余剧团,在春节及农闲期间有时也演出些拉场戏与二人转,所用的服装比较简陋,伴奏也很单调。
皮影戏
民国18年(1929)春,开鲁县皮影艺人冯国林来扎鲁特旗巨里黑,在各村屯演出皮影戏。第二年,开鲁县白沙坨村皮影戏艺人金永富来扎鲁特旗流动演出一年。民国20年(1931),皮影艺人李耀廷从建平县来扎旗,又从开鲁和当地请了6名艺人,组成皮影戏组,这是该旗第一个皮影戏组。民国26年(1937),孙风全又组建了第二个皮影戏组,这个组共由7人组成,一直活动到土改前夕。又有赵永恩,由5人组成的皮影戏组走乡串村演出。1960年,由曲艺社负责人曲文英牵头,在鲁北镇成立了皮影院,共有艺人5名。1966年5月,由于经营不景气而解散。各皮影班演出的主要剧目有:《王峰会》、《少西唐》、《二度梅》、《杨文广征西》、《铁树开花》、《青云剑》、《紫金冠》、《降虎阵》、《双失婚》、《木阳》、《索阳》、《镇冤塔》、《四平山》等。
版画
在美术创作中尤为突出的是版画创作。开拓者是1963年调入鲁北中学的美术教师莫日根(又名却吉)。他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探索,创作出比较成熟的版画作品,并传播了版画知识,培养了版画人才。1970年,鲁北中学教师照日格图创作的《良种》、《途中》两幅套色木刻参加了吉林省美展。1971年,小学美术教师张淮清创作的《羊毛丰收》参加了全国美展。1972年,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旗文化馆选出14幅作品作为内部交流作品出版,其中5幅套色版由吉林省先期出版。1973年,有3幅作品参加“东北之声”美术联展。1980年10月,成立了民间版画学术团体——民族版画研究学会。1982年,学会组织会员进行创作,并从大量作品中选出优秀作品100幅,首次在北京北海公园画肪斋展出,受到了版画界人士和首都人民的肯定与赞赏。1983年,学会将在北京展出的部分作品汇集成《萨日朗》版画集出版,全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王琦为版画集题词。1984年,经研究会会员再创作,选出150幅作品,在内蒙古展览馆展出。同年,有8幅版画作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陈列,5幅版画作品赴日本展出。1985年4月,把在内蒙展出的作品精选出58幅汇集成册,题名为《扎鲁特旗版画集》,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版画协会主席李桦为该集撰写了前言。至1986年,全旗版画作者150余人,有农牧民、工人、干部、教师、学生,他们遍布旗内城乡各地。他们的作品多以草原牧场和牧区生活为题材,从不同侧面反映农村牧区的新人、新事、新思想、新生活和新成就。作品的风格朴素而热情,细致而生动,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