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大约4000多年前,川东北地区生活着一支勇猛剽悍的民族——古代巴人,然而2000多年前,这支民族却神秘地消失了。散见于历史史料、文献的点滴记载,留给后人无穷的遐想。大巴山的莽莽群山中,古代巴人究竟创造了怎样的灿烂文明?宣汉罗家坝遗址两次试探性考古掘出土的700余件文物,揭开了云山雾罩的巴人文化神秘的一角。
国内曾有专家推断土家族就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值得一提的是宣汉大山深处至今生活着不少土家族人,龙泉、渡口、三墩、漆树四乡已被四川省政府命名为土家族自治乡。他们头包白帕、穿花边衣服、大块吃肉、住吊脚楼的生活习俗,以及跳摆手舞、唱薅草秧歌的娱乐形式,据说就是古代巴人的遗风。
新华网成都1月28日电(记者 苑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8日宣布,四川宣汉罗家坝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已于近日结束,关于东周墓葬群的丰硕考古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巴文化研究的内容。
据罗家坝遗址发掘现场总负责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专家陈卫东介绍,这次考古发掘从去年6月持续到今年1月,在530平方米的发掘面上,共清理了36座墓葬和13座灰坑,出土各类文物500多件,其中包括224件铜器、195件陶器和近百件玉、石、骨器。
陈卫东称,这次考古发掘中首次在罗家坝遗址发现了双棺合葬墓、三棺合葬墓各1座,丰富了罗家坝遗址的东周墓葬材料,对进一步研究该区域巴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族属有重要意义。这批墓葬出土的器物以巴蜀器物为主要特征,陈卫东说,同时出土的“长喙鸟”纹饰的铜矛属国内首次发现,对研究巴文化与蜀文化的交流有重要作用。
陈卫东说:“罗家坝东周墓地排列有序,从南向北可分为6排,排与排之间可能存在血亲、等级或时代关系,这一发现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该遗址所反映的巴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
罗家坝遗址在2000年、2003年分别进行过考古发掘,在此前几十年中,考古工作者还没有找到一处像罗家坝遗址这种公认的、大规模的古代巴人中心遗址,它同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遗址一样,改写了长江上游人类文明史。
罗家坝遗址地处秦、楚、巴、蜀交界地,据初步推断,距今约3000——4700年,是20世纪末四川省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巴文化遗址。宣汉县文化局副局长刘渝东说,随着三峡电站建设的推进,峡江地区的不少巴文化遗址将被淹没,罗家坝遗址的地位陡然凸显。而且其面积达60多万平方米,两次发掘仅400平方米,随着今后进一步发掘,将为史学界研究巴文化与蜀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的相互交融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价值。或许有一天,困扰人们上千年的巴人消失之谜将浮现出历史的真相。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