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的鹅头颈在温州乐清以外的地区并不出名,但在乐清当地却是家家户户都吃的食品。“鹅头颈”这一称呼的来历并非食物本身的形象,而是在贫困生活的逼仄之下,它在一次偶然中被一位巧妇创造出来时,家中的孩子趴在灶台上,无限地垂涎这道美食,那样子就如同一只只鹅伸长了脖子,因此得名“鹅头颈”。此情此景,想来既有趣又颇心酸。
鹅头颈以番薯粉为原料,番薯粉和水搅拌成糊状。将胡萝卜、白萝卜分别切丝,青豆、芹菜、鲜肉等切成丁,下锅炒熟后放入番薯粉糊中一同搅拌均匀。随后在平底锅内加少量油即可将鹅头颈下锅摊开。油里摊出的鹅头颈散发光泽,晶莹剔透,有几分琥珀的颜色,青豆与胡萝卜丝其间中若隐若现,相互映衬,样子是很好看。
制作鹅头颈火候尤为重要,火候不到,内里的番薯粉未熟,咬起来得边呸出生粉边吃了;火候过头了,鹅头颈一片焦黑,一来样子丑陋,二来味道也是大打折扣了。
尽管鹅头颈的发明是在贫困的年代,可如今,过年过节,乐清百姓依然习惯制作一道鹅头颈供家人一道享用。大家围聚餐桌旁,唇边泛着油光,这种场景对中国人而言总是幸福的。而且,如果当天未能将鹅头颈尽数吃完,第二天也可下锅炒,或是佐以青菜、芹菜、香菇和虾干等一起煮汤,风味都不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