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商丘文艺复兴之路的突破口(二)

家乡区县: 梁园区

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墨子,战国初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史记·孟荀列传》记载:墨翟,宋人(今商丘人)。墨子是小生产者、小私有者阶层的代言人,主张“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提出将“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作为认识客观事物、判断是非取舍的标准。

文哲大师――庄子。庄子,名周,今商丘市民权县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庄子年轻时狂放不羁,宁可靠打草鞋和钓鱼为生也不肯为官。他潜心研究学问,施教于民。如今,在庄周故居前有一片空场,据说就是他当年讲学的地方。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自本自根”、“自生自化”。庄子著书十余万言,文风如天马行空,对后世影响很大。

著名诗人――江淹。“江郎才尽”是我国尽人皆知的成语典故。江郎指江淹,今商丘民权县江集村人。据现存的《江氏族谱》记载,江淹少时家贫,父亲早逝,与母相依为命,艰难度日,打柴成了他生活和赡养母亲的依靠。因家穷上不起学,江淹常在打柴之余向村里读书的孩子学字。因其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幼时便能作诗。江淹努力学习古人作品但不入俗流,不坠绮丽之风,写出了不少在清丽中带有峭拔苍劲之气的诗作,成为当时著名诗人。所谓“江郎才尽”之说其实源于“五色笔”的典故,传说梁江淹善诗,夜梦一男,自称郭璞,对江淹说:我有一支笔在你这里已有多年,该还给我了。江淹即从怀中取五色笔交还郭璞。此后作诗,遂无佳句,时人谓之才尽。“江郎才尽”便源于此。

巾帼英雄――花木兰。花木兰,本姓魏,隋代亳之谯(今商丘市虞城县营廓镇)人。时突厥侵犯边境,朝廷全国募兵。木兰父年迈,弟尚幼,于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披坚执锐,跃马疆场十二年,屡建奇功,流芳百世。唐代追封木兰为“孝烈将军”,在其故里营廓镇为其建祠塑像。每逢农历四月初八木兰生日,民众前往致祭,蔚为大观。

孔子祖籍――夏邑。据《史记》等记载,孔子的祖先是殷商的后裔,周灭宋后,成王封微子启于宋国,建都商丘。微子启死后,微仲继位,微仲就是孔子的先祖。微仲的四世孙弗父何本该继位宋公,而让给弟弟厉公,从此,弗父何的后裔不再继承王位,被封为世袭公卿,食采邑于栗(今河南省夏邑县,古城栗)。自弗父何五代传承至孔父嘉,开始以“孔”为姓。古碑记载:弗父何以下六代(宋父周、世子胜、正考父、孔父嘉、木金父、睾夷)均葬在夏邑。睾夷生孔防叔,防叔为避乱,由宋国迁居鲁国。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生孔子。故河南省夏邑县不仅是孔子祖籍所在,也是中国孔姓起源之处。

商丘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这里诞生的还有许多历史文化名人。如战国时期的信陵君魏无忌,宋代文坛巨擘石廷年等。此外,千百年来还吸引众多的文化名人来此创作、会友、教学,为中国的历史文化留下千古佳话。司马相如在商丘客居,李白、杜甫、高适、岑参、韦应物、李贺、范仲淹、晏殊、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文天祥等名家都在商丘留下活动的足迹,并留下大量传世佳作,为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增添了绚丽的篇章。

久远的“商圣文化”

文化始终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一个城市要发展,一定要找好适当的定位和品牌,企业需要经营,城市也不例外。

环视九州,那些灿烂的明珠之城,都有鲜明的个性和别具一格的特色,如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温州”,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力军的“苏州”,以旅游经济为依托的“杭州”等等。而地处中原的商丘如何定位?

商丘市委书记刘满仓十分重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他认为文化和经济历来是联系在一起的,文化要素是产品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文化资源是企业发展和竞争的重要资源,文化素质是劳动者的首要素质,文化优势是地区经济发展日益重要的环境优势。

文化发展是魂,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作支撑,人类社会的历史本质是一部文化史。生物的延续靠基因作用,人类社会的延续靠文化的传承。我们从商丘悠久的历史文化入手,探索其与现代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相衔接的东西,这个点就是商丘的亮点、焦点,是商丘现代文化产业的灵魂。

商丘市市长王保存指出,要创出商丘独有的文化品牌,生产出具有商丘特色的文化产品。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有创意,坚持市场化运作,落实政策,讲求实效。

据调查,不少商人知道木工的鼻祖是鲁班,却不知道自己的鼻祖是谁。在民间,商人往往把关公或财神爷作为图腾朝拜,却不知道自己寄托的应该是谁。

我们在底蕴深厚的商丘历史中,发现了一位被长期淹没的名人――王亥,中国第一位商人,天下商人的鼻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这个特殊的群体逐渐壮大强盛起来,有民谣还夸张地说:“十亿人民九亿商,一亿忙着要开张。”据了解,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一带,经商人员就占人口的90%之多。我国现有商人约为4000万左右。商人是一支正在崛起的强势群体,经济实力雄厚,商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商人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们从商族的诞生和发展中,不难发现,居住在商丘的商族人是最早从事商业活动的,正如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殷人的商行为无疑是已经开始了。《周书·酒诰》称妹土人,‘肇牵牛车远服贾’,肇者始也,可见在周初人的眼目中认为商行为是始于殷,大约就因为这样,所以后世称经营这种行为的人便为‘商人’的吧。”

《左传·襄公九年》记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于商丘,相土因之。”阏伯即是契,商族的祖先,相土是契的孙子。相土接任火正后,看到商丘地处要冲,土地广阔平坦,交通方便,物产丰富,便鼓励商族人发展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使商丘一带的经济很快繁荣兴盛起来。

畜力用于耕作或运输,大大改善了当时的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商族人所生产的物品,除供整个部落的人吃用外,还有很多剩余,相土便鼓励商族人,用剩余的物品到邻近的氏部或部落去交换商族所不出产的物品。商族人以物易物,开始是少数人从事这种活动,后来看到有利可图,便有更多的人加入物品交换的行列。于是,中国的商业便开始进入萌芽时期。

商族人原始的物物交换虽然出现了,但真正的商业行为,是在货币出现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考古资料证明,商族人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主要是贝。因为贝在当时很值钱,能用来购买很多物品,所以商族人将贝作为随葬品埋入地下的现象相当普遍。

那么,最早经商的商族人又是谁呢?据《世本·作篇》记载:“相土作乘马,亥作服牛。”相土是商族始祖阏伯之孙,亥(即王亥)则是阏伯的六世孙,“乘马”是指相士驯服了马以“致远”,“服牛”是指王亥驯服了牛,用牛拉车以“引重”。从贸易的角度看,更需要的是“服牛”以装载货物,实现商品交换中货物的流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使商部落很快强大起来,他们生产的东西有了过剩,王亥就领着商族人,赶着牛车,载着货物到外部落去搞交易,这些从事货物交易的商族人,被外部落的人们称为“商族人”或“商人”。“商人”这一名词便源于此,一直沿袭至今。从人类社会三次大分工的角度探讨,商族人中商人的出现也是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关系条件的。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说:“它创造了一个不从事生产,只从事产品交换的阶级――商人。”因此,学术界一般认为,最早赶着牛车经商的商族人是王亥。王亥,也成为中国第一商人,乃至世界第一商人。商丘也成了中国“商族”、“商人”、“商业”的发源地。

省委书记徐光春指出,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文化积淀深厚,特色鲜明,资源丰富,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明显,潜力和空间巨大。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抢抓中央发展文化产业的大好机遇,精心谋划,强力推进,努力把河南省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徐光春书记对商丘市重视发展文化产业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商丘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很有远见的,相信商丘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定能发展得更好。”

我们相信,以“商圣”文化为龙头的商丘文化,将会更加绚丽,更加灿烂,并将有力地推动商丘经济社会产生跨越式的发展。

没文化(2014-12-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