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情——文化篇

家乡区县: 洛阳市洛宁县

民族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经步入文明时代,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证。以该遗址文化内涵为代表而命名的二里头文化填补了我国考古史上夏文化的缺环,是河洛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王都建设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偃师商城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位于偃师尸乡沟一带,面积约20平方公里。1983年被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发现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国外学者将偃师商城遗址的发现,与十九世纪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在小亚细亚发现的著名的特洛伊古城相提并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偃师商城遗址的发现列为1983年世界十七大发现之一。偃师商城作为商代早期城址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都城,规划周密,布局合理,总结了我国自仰韶文化晚期开始的造城经验,在我国都城建设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东周王城遗址: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东迁洛邑,建都于东周王城。东周王城的规模、布局和演变,历史文献多有记载。二十世纪50年代,文物考古工作者为寻找东周王城的踪迹,根据文献记载,在今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涧河东岸的小屯村发现了汉河南县城遗址,并在其外围找到了沉睡地下两千多年的东周王城遗址,进而摸清了东周王城的具体位置、布局和范围。经考古证实,东周王城的西南部为宫殿区,宫殿区北部发现有作坊、烧窑等遗迹,东半部为墓葬区。洛阳东周王城遗址的发现,是中国城市古的重大收获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考古工作者在东周王中华城的范围内发掘的遗址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墓葬总数3000座以上。以后,又多次在此古城有重要发现,特别是近几年在王城东部发现了大型车马坑和大型墓葬,解开了东周王城陵区之谜,为了解东周王城的全貌提供了全新的资料。

汉魏洛阳故城:在洛阳市东100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下,埋藏着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遗址,人口最多时曾达到100万,它就是举世闻名的汉魏洛阳故城。汉魏故城始建于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沿用,至唐初废弃,前后达1500年之久,其中作为都城时间近600年。该遗址现存有内城、宫城、金墉城、外郭城、永宁寺、太学、辟雍、明堂、灵台等重要文物遗迹。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都城遗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约15公里。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隋唐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是隋、唐两代的都城。前直伊阙,后据邙山,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这一文献记载说明了东都洛阳城的规模和布局,以后又经多次增修,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自隋炀帝迁都至此,该城作隋都15年,唐都60余年,到五代、北宋仍作陪都,先后称之为洛阳宫、东京、东都、神都;后被金人所毁,其沿用时间前后达500余年之久。邙山陵墓群:邙山陵墓群是全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全国最大的国保单位之一。所在区域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20公里,占地面积756平方公里。地跨洛阳市所属的西工区、老城区、涧西区、瀍河区、洛龙区、偃师市、孟津县七个区县。邙山陵墓群汇集两周、两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古代墓葬,有数十万之众,初步统计至少有24座帝王的陵墓、330座现存墓冢分布其间,号称"无卧牛之地"。。以邙山陵墓群为中心辐射至附近区域的陵墓群体,构成了洛阳作为中国历史十三古都重要的陵墓遗产。邙山是全国著名的地下文物宝库,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二、丝绸之路、大运河线性文化遗产

洛阳是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的节点,两条意境别具的文化走廊在此交汇,古都洛阳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作出了杰出贡献。丝绸之路是指汉唐时期自洛阳出发,穿越河西走廊,直达地中海东岸的一条连接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作为人类历史上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交流、互动的文化线路,其整体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2006年8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国家文物局共同在新疆吐鲁番市召开了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协商会,标志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工作正式启动。并明确丝绸之路(中国段)源于汉代东西两京(洛阳、长安),进一步确立了古都洛阳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2006年12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丝绸之路(洛阳段)名列其中。2007年9月,国家文物局确定了丝绸之路跨国申遗推荐名单,包括48处文化遗产。其中河南省5处,洛阳占其四,分别是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白马寺和汉函谷关。目前,申报文本已完成初稿,正抓紧修订和完善。

 

 

赵艳红(2014-12-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