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澄迈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宏观经济增速减缓的背景下,利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倒逼机制,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实施“三县一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统筹抓好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全县经济继续运行在快速发展轨道上,2013年经济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多项经济指标迈上新台阶。实现了连续四年领跑全省,GDP总量和社会投资双双突破“双百亿”,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50亿元,人均GDP超过4万元的大关,社会、经济呈现出速度和质量同步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从整体上看,经济总量突破“两百亿”大关,综合经济实力跨越提升。
初步核算(下同),2013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两百亿”大关,达201.56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分别高于全国、全省7.6个百分点和5.4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一。其中第一产业57.34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96.38亿元,增长20.9%;第三产业47.84亿元,增长15.9%。三次产业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3.0%、62.3%和24.7%;分别拉动全县经济增长2.0、9.5和3.8个百分点。经济总量排在海口、儋州、三亚之后,是全省第四大经济体,扣除洋浦为第三大经济体。
(二)从生产环节看,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工业支撑作用强劲
1、农业生产平稳发展
今年以来,我县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培训,粮食、蔬菜、水果等大宗农产品单产水平不断提高;继续深入推进“绿化宝岛”,支持林业生产稳定发展。有力地支撑和拉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013年全县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86.94亿元,同比增长5.1%;实现增加值57.34亿元,增长6.5%。其中:种植业增长5.5%,林业增长5.6%;畜牧业增长7. 6%;渔业增长7.7%;农林牧渔服务业增长11.6%。2013年,全县粮食、蔬菜、水果、热作、水产品、橡胶等主要产品稳定增长,粮食产量20.29万吨,比上年增长0.7%;蔬菜产量58.24万吨,增长11%;水果产量30.70万吨,增长7.6%;橡胶产量4.24万吨,增长10.3%;猪肉产量4.02万吨,增长7.6%,禽肉产量3.80万吨,增长3.2%;水产品产量11.15万吨,增长11.2%。
2、工业生产强劲增长
初步核算,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75.13亿元,同比增长24.5%,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8%,拉动全县增长8.4个百分点。2013年我县工业经济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工业总量迅速扩张,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2013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为269.4亿元,比上年增加65.5亿元,增长31.2%,其中,重工业206.28亿元,增长30.9%,轻工业63.12亿元,增长32.1%;呈现轻重工业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二是骨干企业快速发展,“领头雁”作用明显。2013年,工业生产仍然是全县经济增长的“领头雁”,全县有30家总产值达亿元以上规上企业,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64.2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8.1%,比上年增长34.3%,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其中,长城信息海南系统技术有限公司、海南长城开发科技有限公司、华能海南发电股份有限公司海口电厂和澄迈华盛天涯水泥有限公司,共实现总产值116.3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3.2%,同比增长23.0%,对全县工业总产值的增长起了决定性作用。
三是园区经济拉动明显。以新型工业代表的“实体经济”支撑着澄迈经济的“半壁江山”,2013年老城经济开发区规上完成工业总产值231.42亿元,占规上工业的85.9%,比上年增长35.85%,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93.23%,拉动规上工业增长个29.95百分点。其中,软件园拉动增长12.6个百分点。
3、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初步核算,全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7.84亿元,同比增长15.9%。在构成第三产业的六大行业中,除住宿餐饮业受厉行节约影响增长9.8%外,其它五个行业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增长10.8%,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19.5%,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20.2%,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增长16.1%,其它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3%。在第三产业中,批发零售业对GDP增长贡献较大,贡献率达10.7%,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达43.5%,是推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的主要动力和最大行业。
(三)从需求环节看,三驾马车匀速前行,投资拉动作用强劲
1、投资规模强势扩张
2013年,我县以项目建设年为抓手,实行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推动责任化、责任落实具体化的工作机制,按照“六个一”责任模式,全力推进项目建设。2013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两百亿元”目标,达到236.52亿元,比上年增加45.8亿元,增长24%。其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增长23.7%和53.1%,分别拉动全县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4和28.47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是拉动投资增长的最大动力:2013年我县房地产业完成投资96.22亿元,同比增长101.7%,拉动全县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8个百分点。
2. 消费市场保持活跃、旅游市场火暴
受厉行节俭规定影响,住宿餐饮业略有降温,但仍保持较快发展,且澄迈县批发贸易业在商贸业中比重最大,对消费品市场的稳步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因此,我县消费市场整体仍然保持活跃。2013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6亿元,同比增长17.6%。其中,城镇市场零售额19.45亿元,同比增长17.3%;农村市场零售额4.11亿元,同比增长19.0%。从行业来看,批发业、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40.7%和18.2%;住宿业、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29.5%和16.1%。旅游市场火暴,2013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242.87万人次,同比增长31.9%,累计旅游收入10.9万元,增长33.8%。
3、出口市场持续回暖
伴随国际市场对农副产品及特种玻璃需求的回暖,2013年我县八家规模以上出口工业累计实现产值33.50亿元,同比增长15.1%;实现工业品出口交货值13.35亿元,同比增长7.7%,扭转上半年的负增长并持续逐月上行。
(四)从效益环节看,财税收入大幅增长,居民收入持续提升
1、财税收入大幅增加,财政总收入突破50亿元大关。
伴随着经济的节节攀升,澄迈的财税收入再上新台阶。2013年全县全口径财政总收入突破50亿大关,达50.55亿元,同比增长22.7%,比GDP增速快7.4个百分点。其中,可用财力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52亿元,增长20.1%。从征收部门看,国税部门征收收入8.06亿元,下降0.2%;地税部门征收收入16.14亿元,增长37.1%;非税征收部门收入26.35亿元,增长23.3%。
2、居民收入持续提升
随着全县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财税收入的大幅增长,澄迈县大力实施富民工程,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切实落实各项增收措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2013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16元,比上年增加2152元,增长10.4%,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收入水平全省排名第四,增量排名第七;农民人均纯收入9186元,比上年增加1021元,增长12.5%,低于全省增速0.1个百分点,收入水平全省排名第四,增量排名第五。
二、存在问题
1、停产减产企业较多
一是受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运输成本加大、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升,利润空间逐步缩小,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加大。二是随着各种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相当一部分企业为组织生产,规避涨价风险,增加原材料的库存,对流动资金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中小企业融资矛盾进一步加剧。三是重点炼油企业由于原材料供应严重不足,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受以上诸多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武钢集团、三海建筑材料、永凯包装材料、海南华塑石化、海南富山油气化工、澄迈程鹏糖业、海南广海源矿业、海南万鑫丰矿业、海南禾杰饲料、海南珠江管桩、海南新兴水泥等工业企业均出现过停产或半停产。
2、投资项目规模较小
今年澄迈县固定资产投资中小型项目个数较多,在建的149个项目中(不包括房地产),计划总投资亿元以下的项目有66个,占44.3%;在亿元以下的项目中投资五千万元以下的项目63个,占全部项目的42.3%。这些项目个头小,具有建设周期短、见效快的优点,很多项目在上半年已完成投资或已接近完成投资,如果没有后续新开工项目的及时补充和支撑,后期投资将缺乏可持续。
3、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澄迈县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28.4:47.8:23.8,与全省相比,一产比重高出全省4.4个百分点,二产比重高出全省20.1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比全省低24.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总体表现为:一、二产比重偏高、三产总量过小,拉动经济增长效果较好的三产比重升不上去,对经济增长贡献微弱的一产比重又降不下来,产业结构调整一直处于“两难”境地。同时,在产业和行业内部,传统种植业和服务业占一、三产业的比重较大,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产业量小势微,新产品开发明显不足等,不良的经济结构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