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佛山,位于四川达县福善乡清河村以南200米,距达州市区29公里,海拔高度710米。寺庙占地近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万5千平方米。周围山峦起伏,松柏蔽日,山以寺庙而名,寺以山势而建,依山而上,盘山而建,布局严谨,错落有致,风格殊异,气势磅礴,是川东北独具特色的宗教寺庙建筑群。1989年公布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1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公布为国家AA级旅游区。
真佛山庙群始建于清道光18年(1839年),据民国《达县志》记载:真佛山原名高坪寨,寨下有一名叫蒋伯凤的佃农,于清乾隆乙骨巳年(1785年)正月二十五日生得一子,名成寿,号德化,成寿自幼孝善,长大后孝敬父母,友好乡邻,曾五次“割股疗亲”,人称“蒋善人”、“蒋孝子”。道光7年(1828年)其父病故,成寿即上高坪寨种药行医,为民治病解难,虔心悟道。成寿坐化后,人们感其德,云集山上朝拜,捐资建庙,为其塑像。时遇绥定知府孙某妻久不孕,前往寺内焚香求子,巧遇有应,次年果得一子,孙某大喜,即令大兴土木,扩建寺庙,并题“真佛山”三字嵌刻寺门之上,真佛山也由此得名。随着佛、道教的影响盛行,真佛山寺庙在1847年前后已初具规模,寺内香火鼎盛,僧众多时达80余人。其后迭经沧桑,屡遭劫难。1865年毁于大火,庚即修复规模胜于前,1938年部分建筑又焚毁于土匪劫掠,僧众募化捐资重建,历时6年才修复。解放后人民政府虽然有过几次拨款维修,但寺内僧众几乎散尽,“十年浩劫”因真佛山地理偏僻,不通公路,幸免于难。1979年人民政府拨款11万修葺寺庙,增塑神像,修通公路,并设立了文物保护管理机构。
真佛山庙群系以木、石为主的建筑结构,由西至东,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是:山门、戏楼、天王殿、天子殿、德化寺、大雄宝殿,成梯形布列,递增至山顶,连同附属建筑,均为四合院布局,从山脚到山门,有石梯1179级,坡度为六十度。
山门:四重檐歇山式顶,木石结构,六柱五开间,面阔10米,通高14米,进深4米,由一道弓形顶石门和过厅连为一体。山门采用通柱,6根高12米,直径0.6米的木柱承托,正四边形抱鼓石柱础,其上雕刻花纹图案,雄伟壮观。山门正脊安大吻,脊中为陶烧五彩二龙抢宝,宝球上又安缠枝宝瓶,两脊端为龙头形装饰,咬住正脊。戗、岔脊饰仙人、龙、凤、狮、海马等走兽件,檐角高翘,青瓦复顶。衬拱、吊柱雕刻玲珑剔透,惟妙惟肖。层梁、阑额和内额明栿彩绘,精美华丽。中心匾额楷书“真佛山”,两旁书“胜景”,左右大柱竖行楷书“孝善本无私宏开大千觉路”,“慈悲原广被谁入不二法门”等楹联三副,对称协调,俊秀刚劲。
进入山门,经过厅垂带式踏道和回廓,进入天王殿(玉皇殿)。殿通高12.5米,四柱三开间,面阔16米,进深15米,硬山式屋顶,穿逗梁架,正脊安大吻,戗、岔脊饰仙鹤,螺旋头冲天柱,正六边形抱鼓石柱础,其上雕刻带状花纹图案。明间、次间安有格扇花窗门。雀替、吊柱雕刻玲珑。殿内供四大天王、玉皇大帝、金童玉女木刻雕像。玉帝庄重肃穆,天王狰狞可怕,金童、玉女栩栩如生,均施彩绘。殿前有一戏楼,穹窿藻井悬空建于方形平面上,下用六柱木根支撑,戏台进深7.9米,面阔4.9米,上下木柱和戏台四周雕刻彩绘或木质镂空雕花,装饰华丽,工艺精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