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名由来
大致有五种说法
新野县(3)一:在远古时期,新野境域为沼泽之区,以后逐渐成为陆地,蔓草盈野,后经开发,成为良沃。建县时,改“薪”为“新”,名为新野。
二:据《水经注》称:淯水枝津分派,陂水所溉,咸成良沃,又有豫章、邓氏等陂,盖地为良沃,故以新野为名。(见民国20年(1931年)出版的《今县释名》,柯昌泗著)。
三:新野的含义是新形成的田野。远古时期,南阳盆地据说是个湖泊,新野正处在湖底。盆地周围的山岭,由于长期的风化和流水冲刷,致使湖泊逐渐淤积,最后只剩湖底是片积水区。大约到了战国时期,这处湖底也形成了新的平原。西汉置县,谓之新野。(见1983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河南地名漫录》,尚景熙著)。
四:新野县名的由来可能与新都有关。新都即今王庄镇的九女城。在汉代曾屡为侯国……因新野城位于新都邑西20公里,《尔雅》曰:“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县名新野,即新都之野也。
五:新野早在春秋时已为封邑,称“蒸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利的兴修,蒸野一带的土地得到灌溉,皆成良田,从而人口增加,气象更新,西汉初新建为县时,遂称新野。
古代历史
商、周时属邓国,春秋时属楚国,战国时(前312—301年)曾被韩国占领秦时属南阳郡穰县。
新野县西汉初年(前206—202之间)置县,始名新野,属南阳郡,后置清阳县,治所在今沙堰夏官营。高祖七年(前200年)七月,置棘阳县,治所在今前高庙乡张楼村。同年,置朝阳县,治所在今新甸铺张庄村。汉高后八年(前180年),置新都县,治所在今王庄镇九女城,统属南阳郡。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废新都入新野县。建安六年(201年),刘备驻新野。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拔新野,刘备奔往江夏。
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县属魏,正始年间(241-249牛),荆州治所移驻新野。晋武帝太康年间(281—289年),分南阳郡立义阳郡,治所在新野,辖新野、棘阳、朝阳、穰、邓、蔡阳、安昌、随、厥西、平氏、义阳、平林12县。惠帝元康八年(298年),分义阳郡立新野郡,治所棘阳,辖新野、棘阳、穰、朝阳、安昌5县。
新野县南北朝刘宋永初年间(420~422年),河南郡侨治棘阳,新野郡治徙新野,二郡统属雍州(今襄阳)。刘宋元嘉三十年(453年),废新野郡,刘宋大明元年(457年)复置,遂废朝阳县。齐永泰元年(498年),新野郡屑北魏,析新野县置西棘阳(治所在今沙堰镇古城)、南棘阳(治所棘阳故址);在棘阳置汉广耶,二县属之。时,新野郡辖新野、穰、池阳3县,二郡统属荆州。
西魏大统元年(535年),改汉广郡为黄岗郡,改南棘阳为百宁县,后复改为棘阳县。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废黄岗郡和棘阳县,改新野郡为滕王国,国废,复为郡。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新野郡,新野县属南阳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县内置新州,治所在今沙堰镇古城村,是年废,新野县归邓州。唐乾元元年(758年),废县为镇,属穰县。宋、金因之。
元至元二年(1265年),复置新野县,属邓州,至元八年(1271年),随邓州属南阳府,明、清因之。
<:SECTION>近代历史
民国
1914(民国3年),新野县属汝阳道。1928年,道废隶省。1932年(民国21年),属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7年12月新野解放,属桐柏行政公署第三专区。1949年4月,属河南省南阳专员公署。1968年5月属南阳地区行政公署。1994年11月起属南阳市。
建国
新野县1947年全县设6个区下辖158个乡和7个街道办事处。
1950年,改设为7区辖174个乡。
1958年8月建立人民公社,人民公社为政社合一体制,全县设9个人民公社,下辖142个生产大队。
1963年增设城关镇,全县为9社1镇。
1975年4月,增设前高庙、上港、王庄、樊集、上在5个公社,全县为14个公社(含航运公社)l个镇。
1983年12月,改公社为乡(镇),改生产大队为行政村,改生产队为村民小组。
1985年12月,沙堰乡、新甸铺乡、王庄乡改为镇。
1994年歪子乡改为镇。
1995年,施庵乡改为镇。
1996年10月五星乡改为镇。至此全县设7镇7乡,下辖264个村民委员会(含7个居民委员会),2973个村民小组。
2008年成立汉城街道办事处、汉华街道办事处,至此全县共设八镇五乡两个街道办事处,下辖16个社区居委会和257个村民委员会。各乡镇所辖村、居民委员会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