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萍,1910年生于四川达县。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早年在家乡参加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现代国防科技建设的领导人之一,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建国后张爱萍曾就任过华东军区参谋长、国务院副总理等要职,同时还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党的中央委员等职务。2003年7月5日,张爱萍病逝于北京。
张爱萍同志对党忠诚,矢志不渝,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1910年1月,张爱萍同志出生于四川省达县一个农民家庭,1925年春入达县中学,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92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革命战争年代,张爱萍同志无论是面对白色恐怖,还是面对艰难困苦,都始终忠贞不渝,信念坚定。在上海参加党的地下工作时,他曾两次被捕入狱,在狱中进行了坚贞不屈的斗争,保持了革命气节。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阶段,面对敌人疯狂“扫荡”和“铁壁合围”,他坚韧不拔,深入沪杭宁地区积极发展武装力量,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在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他以满腔的赤诚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十年动乱期间,张爱萍同志惨遭迫害,被批斗、囚禁达6年之久,左腿致残。但他刚直不阿,正气凛然,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87年11月,张爱萍同志退居二线后,仍十分关心党、国家和军队的建设,特别是晚年病重期间,他还心系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革命精神。
张爱萍同志能征善战,军政兼优,是我军优秀的高级军事指挥员。张爱萍同志身经百战,参加和指挥过许多重要战役战斗。1930年底,他奉命到中央苏区工作,参与创建少共国际师,先后参加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作战。长征中,他历任红三军团第4师政治部主任,第11团、第13团政委,在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四渡赤水、勇夺娄山关、大战老鸦山、保卫遵义城等战役战斗中,率部多次担负军团前卫和后卫,英勇战斗,冲锋在前。到达陕北后,为配合红军主力东渡黄河抗日,他率部转战榆林、靖边、定边、安边地区,屡建奇功,有效牵制了敌军。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领导开辟了皖东北、苏皖边区、苏北抗日根据地。1942年12月,他统一指挥盐阜地区的反“扫荡”斗争,运用灵活多样的作战样式,粉碎了2万余日、伪军的大“扫荡”。1944年9月,他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率部转战徐州以南、津浦路东西的广大战场,连续作战,收复失地。解放战争初期,他在指挥部队破击津浦铁路线顽敌的战斗中头部负重伤,赴苏联治疗,1948年他伤愈回国,任第三野战军前线委员会委员,参加了渡江战役。1951年初,他组织指挥沿海岛屿的剿匪作战,消灭了国民党军残部及潜伏特务。1955年1月,他组织指挥了我军历史上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渡海登岛作战,一举攻占一江山岛,大陈列岛不战而克,解放了浙东沿海全部敌占岛屿,给国民党反攻大陆的图谋以沉重打击。张爱萍同志是人民海军的创建者之一,渡江战役伊始,他受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任华东海军司令员兼政委,创办了我军第一所海军学校及第一个海军技术研究指导机构——海军司令部研究委员会,不到两年时间,就建立起一支具有较强作战能力的海军部队。他在总参谋部任职期间,注重建章立制,主持制订了总参谋部工作制度及工作方法十条、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解放军的发展方向及组织编制等重要文件,促进了我军的正规化建设。张爱萍同志不仅善于军事指挥,也善于开展政治工作,多次担任部队政治委员,创造性地开展宣传工作、青年工作和统战工作,发挥了我军政治工作的特有优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