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十二岁中秀,十七岁中举人,有“神童”之称。后拜康有为为师。二十三岁(1895)赴京会试,跟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从书》,应邀主讲长沙“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动维新运动,1898年入京,同康有为等人发动了著名的“ 变法维新运动”失败后东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业报》,介绍西方资产家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
辛亥革命后,曾出任袁世凯司法总长。1916年又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全作,出任财政总长。“五四”运动时期,大力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晚年弃政从文,先后在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并巡回天津、南京学府讲学,以其丰富广博的学识,培养造就了一批日后成大器的人才。同时,潜心研究中国历史的政治思想和学术源流,卓有成效。
梁启超一生矢意爱国,立志维新,以其“龙卧虎跳之才”,左右或影响近现代史的风云变幻。他提倡学习资本主义,使中国变法图强,他“大才如海”,“学通中外古今,言满天下,名满天下”,是我国清末变法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近代史上一位名声卓著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述家和文学家。著述湛丰,主要有《饮冰室合集》。
冯钢百
冯钢百(1884.6.3-1984) 广东新会人。自幼好画,14岁到广州当童工,曾从师袁祖述学习人像写真。18岁以写真为生。1906年赴墨西哥进皇城国立美术学院半工半读。1911年去美国,先后在旧金山卜忌利美术学院、芝加哥美术学院、纽约九街学生美术研究会专门研究肖像画。1922年回国,参加创办广州市美术学校,任校务主任。同年与胡根天等创办美术团体“赤社”。1938年到香港以作画谋生。1949年回广州定居。1956年受聘为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员,后任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联委员,美协广东分会理事。擅长油画。1919年创作的油画《自画像》参加1929年全国美术展览会,现藏中国美术馆。1961年创作的《鱼》参加第三届全国美展,为中国美术馆收藏。晚年作品有《女青年像》等。
冯平山
冯平山(1860—1931)名朝安,又名康,字昆炎,号平山。新会县会城镇产湾街高第里人。是香港第一代华人企业家及银行家,也是省港著名的慈善家。
清朝末年,他曾被封为中宪大夫光禄寺署正(属六品官职)。1924年4月23日,获香港英国政府颁赠“太平绅士”荣衔。他一生极其关心桑梓文化教育及社会慈善福利事业,在新会、广州、香港兴学、建图书馆,耗资逾百万元,为国家培育人才、造福桑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新会景堂图书馆即为其捐资兴办。
伍廷芳
伍廷芳 (1842——1922)原名伍叙,宇文爵,号秩庸,新会县城官来桥人,生于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三十日,在马来亚马六甲州容都亚南出世。岁时随父伍荣彰从新加坡归国,居住在广州芳村。他不喜欢章句帖括之学,而喜欢读子书、史鉴和小说,对新文化有特别浓厚的兴趣。他后来转到一间教会学校就读,认识了英国牧师晏惠林谂,并被推荐进入香港圣保罗书院读书。求学时间,他不但专心攻读英语、数学、物理等课程,而且关心社会。
1858年,伍廷芳刚满16岁,在香港创办了《中外新报》,开中国人自办日报之先河。到1861年,伍廷芳以优异成绩从圣保罗书院毕业后,即受聘于香港高等法院任译员。他除了担任高等法院和《中外新报》工作外,于1864年,又协助陈蔼亭创办《香港华字日报》。1870年,伍廷芳调任香港巡理厅首席译员。
1874年,伍廷芳抱着救国治国的愿望,自筹经费,赴伦敦林肯法律学院深造,经三年刻苦攻读,成为第一个取得英国法律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1877年3月,伍廷芳从英国回到香港。5月18日,由香港律政司正式宣布他出任大律师。伍廷芳为维护香港同胞利益,与种族歧视势力展开了抗争。1878年8月,港督轩尼诗反对种族歧视,废除笞刑的主张,博得了香港同胞的拥护,但激起英籍居民的不满。伍廷芳、梁安等人在东华医院召开会议,研究对策,决定参加10月7日在香港大球场召开的民众大会。10月7日,当会议通过允许实行鞭刑时,伍廷芳提出抗议,率领华人退出会场。同年11月,由东华医院董事局发起,130名富裕华人签名,请求英女皇留任轩尼涛当下属港督;另又有2000多名华人签名,请求英女皇废除笞刑。两封请愿书都是由伍廷芳等代表交给港督的。其后获得英女皇批准,香港取消了笞刑。伍廷芳敢于挺身而出,说法论理,为港人争取民族平等、保护华人利益的行动,得到中外人士称赞。港督体会,伍廷芳已成为华人领袖,利用他可以做好华人工作,稳定香港。因此,同年12月16日,委任伍廷芳为掌法太平绅士,为40名太平绅士中唯一的一位中国人。以后,伍廷芳陆续被委为立法局议员、港府裁判司署、保良局副主席等职务。
1882年,伍廷芳应清政府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的邀请,招入其幕府,任法律顾问,协助洋务和外交事务工作,后又出任北洋洋务局委员、法律大臣、商务会办大臣,商部、外交部侍郎、刑部侍郎等要职;1896年11月至1910年,伍廷芳由二品衔候补道升为四品堂卿衔,曾两次派驻美、日、秘国任公使。伍廷芳还协助清政府修改《大清现行刑例》,编纂民事、刑事诉讼法。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伍廷芳积极支持孙中山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张。他先后致函清朝摄政王载沣和庆亲王奕勖,劝告清帝退位,建立共和政体。他在《致清庆邸书》中曰:“大江南北,相继独立,其志在乎扫除专制积弊,而建共和政体,时局岌岌,不可终日,致君于尧舜之揖让于民,享共和之幸福。此文一时轰动朝野。”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委任伍廷芳为司法总长。不久,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攻击辛亥革命,鼓吹帝制复辟的舆论。伍廷芳针对这种舆论和思潮撰写了《民国图治刍议》一书,全面地阐述民主共和应从国民教育、人才培养、财政税收、矿产资源、司法独立、民族宗教、婚姻家庭、电力利用、外交结邦、报纸新闻、印刷出版等方面加强综合治理。伍廷芳还喜读儒学、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各种书籍,研究健身之道,著有《延寿新法》一书,后来,孙中山于1917年9月1日被选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伍廷芳被任命为外交部总长。
1922年4月,广东省省长陈炯明因勾结北洋军阀,破坏北伐而被免去一切职务以后,由伍廷芳兼任财政总长和广东省长。6月6日,陈炯明在广州发动武装叛乱,炮轰观音山总统府。孙中山脱险登上永丰舰,与叛军对峙。这时,陈炯明企图拉拢伍廷芳父子一起反对孙中山。伍廷芳严词拒绝,冒着生命危险,坚持与孙中山合作。17日,他同儿子伍朝枢前往永丰舰谒见孙中山,接受孙中山的指示,迅速通知各国驻粤领事,严守中立,勿助叛军。
伍廷芳由于这次事件发生,感愤成疾。是年6月23日,在广州病逝,终年八十一岁,葬于广州东郊一望岗。孙中山亲笔挽词“人亡国瘁”,以示哀悼。
陈 享
陈享(1805-1875)“蔡李佛拳”创始人。字典英,号达庭。广东新会崖西京梅村拱北里人。7岁随族叔陈远护(少林寺俗家弟子)学佛家拳。道光三年(1823年)先在李友山处学艺四年,后拜罗浮山蔡福禅师为师。道光十四年(1834年),陈享别师下山,返回故乡,其后用两年时间,苦心钻研所学拳术,集蔡福、李友山和陈远护三家拳法,创造一套独具一格,拥有初、中、高级共49套拳路的拳术,称为“蔡李佛拳”。咸丰三年,太平军起义后,陈为避清廷征募乡勇,携眷投奔他乡,先后在江门、南海、顺德、中山、东莞等地设馆授徒,以弘扬所创“蔡李佛拳”之技。各地弟子学有所成而显名于世者,有陈显承、陈龙典、陈大指、龙子才、阮骇、张炎等数十人。陈享曾在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处当过幕友。1856年9月辞别返乡。后清廷搜捕太平军余党,陈逃往香港转赴南洋各地教授“铁箭拳”,称为蔡李佛长拳,赢得很高声誉。同治三年(1864年),陈抵旧金山,被华侨陈氏联宗会聘任为国技教师,收徒遍及全市。同治七年(1868年),陈享离美返乡居住。光绪元年(1875年)九月十日病逝,终年70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