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话介绍
潮州话(Tiê-chiu-uē),亦称为潮汕话,属闽南语分支,分布于广东省东部的潮汕地区(潮州市、揭阳市、汕头市、丰顺县)及海外以东南亚为主的潮人聚集地。英文称为 Teochew 或Chiuchow,是“潮州”两字的音译。
潮州府古时是移民城市,主要先民为闽南人等,时闽南语与古汉语在潮州府融合交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系,往往一个相同的字,表现在地名、人名、字面上都有不同读法。
“潮州话”一词受海内外潮汕人普遍认同,因其沿用至今已一千多年,词典、专著等学术性著作均以“潮州话”为准命名。
使用地区
潮州话为古代潮州府使用的母语方言,古代潮州府包括今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以及丰顺县,史称“潮州八邑”,现今称为潮汕地区。今潮州话仍为潮汕地区及海内外潮人沟通交流的主要话语。
潮州话源自闽南语莆田话,在唐朝中后期,北宋期间、南宋末期,
香港广泰书局 1976 《潮汕新字典》元朝后期的亦思法杭兵乱,明朝时、清朝的严酷的沿海迁界时陆续有闽南人移民如今的潮州地区,移民原因是闽南人口过多和逃避因逃避外军入侵导致战乱,南宋末期,因逃避外军入侵导致的战乱,南宋末年那一次规模最大,十几万闽南人移民到如今的潮州地区,早中期莆田话属于闽南语,现代莆仙话则已因受福州话影响而与闽南语有不同,因此虽然潮州话源自莆仙话但是却跟闽南语更为接近。事实上,闽南移民是非常著名的事件。主要移民路线:闽南--潮汕。相比另外其它几处移民祖籍地,闽南存在很明显的不同,潮汕、海南、湛江、雷州、电白等地的族谱系统相当的完整,这些珍贵的族谱对“先祖迁自闽南”的记载非常的清晰,清楚的记明了从闽南入当地籍始祖的年代名字,他们多是地道的闽南人,祖上多在闽南居住过十几代、数十代,居住闽南的时间最少的也有百余年,大部分长达几百年,乃至很大部分入籍始祖的姓氏、本身就是发祥在闽南的中国大名门望族,比如潮汕湛江海南等地的林氏多为发祥于闽南的大望族莆田九牧林、黄氏多为“莆阳黄”、郑氏多为“莆田南湖郑”、蔡姓多为莆阳蔡,李氏多为陇西李(泉州南安梅山)等等。历史上闽南科甲鼎盛,文化发达,古代莆田合计2400多人进士,单宋代莆田就有进士1000多名。” 宋祝穆《方舆胜览》“兴化军”四六云:“地不大于曹滕,俗已几于邹鲁”;“濒海而居,颇擅渔盐之利”,自闽而论,素称文物之乡。明朝进士数更是居全国各府之首,史志中有记载的,明一代由进士出身的,正四品(知府)以上的兴化籍官员就有近200人。正是在“多进士、多仕者”的先决条件下、大量的闽南籍先民外出入仕为官,相当多的先民继而在当地入籍,在广东海南地区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例如高宗建炎间曾任广东运使的郑徽,潮州通判黄詹,在为官处落籍或是由为官处再迁第三地落籍。 避难外迁[1] ,闽南是南宋末抗蒙古军队最顽烈的地区和明时饱受“倭寇”肆虐的重灾区、乃至莆田两度被诛城。 比如:莆田人陈文龙家族全家为保卫莆田全家殉城,满门忠烈,他叔叔陈瓒和族人等保卫莆田。很多莆田先民,为了躲避战乱,逃难、参与战争而踏上移民之路。 南宋末落籍江门、化州、吴川一带的陈八宣、陈汝楫(抗蒙古军队的英雄陈文龙族人),揭东登岗涵涛方氏派系、其始祖为方真、于南宋理宗六年(1233),为避战乱由福建莆田涵江来揭邑,卜居于揭邑桃都溪围涵涛(今登岗镇涵涛村),潮汕厚屿(洪阳一带)的方氏等等先民皆是在宋末和明朝、因为战乱、为了避难而迁居潮汕的。 比如唐朝从莆田迁入潮汕的洪氏,据潮汕《洪氏族谱》载,潮汕洪姓系福建莆田洪禹之裔孙,洪禹居于福建莆田县旧基镇前涵头村,既如今莆田市涵江区。 洪禹之孙洪普生子适,适生子圭(洪圭),字大丁,于唐宝历二年(826)中进士,任工部尚书,赐朝请大夫,唐贞元七年贬任潮州刺史,见潮邑山水之胜,创寨潮阳龟山,后迁嘉定歧北而居,成为洪氏入潮之始祖,从莆入潮一千年,后裔遍潮州。黄仁勇,字智斋,潮州户籍,清代武状元,也是祖籍莆田。福建莆田唐代桂州刺史开国公黄岸三十世孙。清代嘉庆元年,嘉庆皇帝丙辰恩科武状元[2] 。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