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寨祭祖系

家乡区县: 山西省五寨县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祭祀祖先是晚辈孝心的具体表现,因此,从古到今民间流传着许多 祭祖节日。五寨地区的祭祖节日,全年四次: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年关。 清明,春回大地、万物萌生;缅怀祖先、安慰英灵;坟边植树、墓顶添土;结合踏青,全家上坟,祭 奠先祖,壮观图景。
七月十五,夏末秋初,天气不凉不热,地里庄稼长势喜人,再次上坟祭祖以尽孝心。 十月初一冬日之始,天气渐冷,为了御寒,添加衣服。自己身感凉意,自然想到九泉之下的亲人。 这时上坟,除常规祭奠外,还要用纸做成棉衣、棉裤、棉被之类的祭品,好让祖先温暖过冬。 过了腊月二十三,已近年关。辛劳一年,庆贺丰收,杀猪宰羊,准备春节。远方的亲人也归来了,全 家团圆兴高采烈,这时祭祖,一年圆满,辞旧迎新。 四次祭祖,意义相同,每间隔二、 三个月,上一次坟,四时分明,通年有祭,足见这一习俗的形成, 是完全体现中华民族孝敬祖先的传统美德,所以千百年来流传至今。 一般祭祖的程序:烧纸前,先用纸钉(一种专门的铁制工具)打纸,上坟当天的大清早晨,在大门外打 成冥国通用银行钱形(制钱式样),再将烧纸一张一张揭开,每张纸再折成三叠,准备上坟。打纸也有讲究, 木墩垫底,木锤一次打成,不能打两下。在大门外打纸,是因大门里属阳,冥国纸币在阳宅生产无效。俗 话说“三张麻纸一骡驮”。如今有专卖冥国银行钱币(印刷品)从万元到亿元,面额巨大,这种币人们购买非 常方便。再就是准备„贡仙‟,一般为馍馍、饼干、点心、水果、烧酒一壶、香烟一盒等等。来到墓地,先 将贡仙一一摆放在墓前石桌上,全体祭者在祖先墓前跪拜。上香点纸、敬酒、敬烟……在此过程中,跪拜 者口中念念有词:可以说怀念祖先的话语,可以向祖先汇报近年来家族中的喜事,也可以说说今后的希望, 如此等等。最后将“贡仙”四处“普散”(弄碎扔向坟头四方)。纸在坟中所有墓堆分烧之。体现大公无私人人 有份的原则。并将部分烧纸与“贡仙”向坟外四周“普散”,以安四邻友鬼。 清明是我国民俗中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取万物生长皆清洁明净之意,故日清明。五寨有“清明前后,最 宜植树‟‟之农谚。唐代诗人杜牧有诗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杏花村”。准确地写出了清明时的景象。在五寨地区,清明的前一天为“寒食”节,“寒食”节为民问禁火扫墓 的日子。在一些城市或地区,“清明”与“寒食”两节合二为一了。相传春秋时,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叫她 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避祸,流亡出走。在流 亡的十九年间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出奔的臣子,只有数十人忠心耿耿。其中有个叫介子推的,在重耳 有 一次饿晕了过去, 他就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一块, 用火烤熟献给重耳充饥。 后来重耳回国作了君主(就 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五霸之一晋文公),诸臣表现居功自傲,等待受禄, 唯介子推认为文公之嗣是轮到的, 非人臣之力所及,于是介子推不言禄禄亦不及子推。有一次宴会上,晋文公夹着一块肉吃时,才猛然想起 了介子推,就差人去请,介子推闭门不见。后来文公愈请得急,介子推便背着年迈的老母躲入绵山(今介休 县东南),文公又上山去请,介子推躲入深山不见。有人献计:介子推是孝子,如若放火烧山,他怕烧死母 亲,必出无疑。于是三面点火,留下一面,意在其出。谁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终不见介子推母子出来。 众人上山一看,只见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焦黑的柳树已被烧死了。晋文公望着他们母子,哭拜一番,大 礼安葬。侍卫们发现子推挨着的树洞内,有一片衣襟,上面题有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居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 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介山,邑治改名介休。又在绵山上建立祠堂,把放火烧山这 一天定为寒食节,并晓喻全国,每年的这一天家家禁忌烟火,只吃凉食。每到寒食这一天,五寨地区都要 吃前几天做好的折饼、枣糕等;还要将新柳条编成圆圈戴在头上,把柳栽子植在房前屋后以不纪念。早年 间,乡下女孩子们还要用五色小花布缝制成指头肚大小的布鸡儿、布袋称为“寒鸡鸡”、“寒出出”,自己戴, 家人戴,也送亲朋好友戴,男孩子们也要从女孩子手中抢“寒鸡鸡”戴。解放后,全国各地兴建烈士陵园, 每逢清明节,机关、厂矿、学校、共青团等,组织扫墓活动,凭吊革命先烈。有的地方还组织春游、荡秋 千、放风筝等项活动。 七月十五,主要内容是捏面人。就五寨来说,也可说成是五寨的面食节。往年,农历七月初五刚过, 家家户户都要用新麦子磨出的上等白面捏面人。其花样繁多,有爬娃娃、面鱼、牛、羊、猪、兔、狮、虎、 猴等,塑品眼睛用面人眼睛睛(一种草籽)、黑豆来点缀,并用五色颜料精心彩绘。色泽鲜艳,华丽动人。 在七月十五前,亲朋好友互相赠送,有来有往,增进亲情友谊。所赠数目一般为五个馍馍两个面人人、七
个馍馍三个面人人。取吉祥如意、四季平安之意。乡俗还有,婆家要给未过门的媳妇,丈母娘要给未过门 的女婿送大面鱼,掌柜要给长工、羊倌、牛倌送面鱼。小户人家一条面鱼约用一斤面,大户人家一条面鱼 要用二斤面之多。乡间也有小气鬼,一斤面要捏三个面鱼,于是便有了《樊铁柱打面鱼》的小戏问世:说 得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韩家楼村有个羊倌叫樊铁柱,给本村财主韩某某放羊,财主的老婆很小气,七月十五给樊铁柱捏得面鱼又小又黑又酸,樊铁柱心里不高兴,就把面鱼吊在羊圈门上,用放羊鞭抽打,边 打还边喊:“我把你这个不成器的小面鱼,你小是因为长工们种的麦子收成少,轮到你身上大不了;黑是因 为我担的水少,没淘净你身上的泥土;你酸是酸老子甚哩?”这段道白长工巧借打面鱼鞭笞财主的心黑,极 尽其妙。小戏收集在当年晋绥边区出版的《长工和地主》一书中。

电商网络营销张宇(2014-12-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