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医药博物馆

家乡区县: 广州市荔湾区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现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医药科技类博物馆,集中医药文物、药材标本的收藏、陈列和研究于一体,隶属于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成立于2006年7月4日,而其前身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博物馆则始建于1996年,是为本科生开展专业教学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与科技普及教育的一项基础教学设施。现包括广州中医药大学校史展览厅、医史展览馆、中药标本馆三个部分。

博物馆的中国医学史部分,通过大量的实物及图片,展示了几千年来传统医学的发展历程和成就;中药标本和药圃部分则展示了众多中药标本或生药。博物馆既是大学在校学生的教学基地,也是向社会开放,宣传中医药学知识的窗口。同时是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基地、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整体搬迁进大学城后,该馆正式更名为“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利用学校50华诞这一契机,扩大规模、丰富馆藏量,大胆利用科技手段,并积极壮大学生义务解说员队伍,以期更好地传播璀璨的传统中医药文化。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的标本中心和药圃早在1956年学校建校时就已经建立,药圃更是可以追溯到1924年我校建校之处;医史馆成立于1996年,作为教辅部门,在专业教学上发挥着重要作用。2001年广州中医药大学45周年校庆之际,将这三个部分组合起来,命名为“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博物馆”。2006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以搬迁大学城为契机,在新校区中轴线上为博物馆建造馆舍面积达1.42万平方米的新馆,并正式更名为广东中医药博物馆,以弘扬岭南中医药文化为重要内容,为建设中医中药强省、文化大省贡献力量。

馆藏精品有:

1.明代•药圣韦慈藏塑像:韦慈藏,唐代京兆人,官至光禄卿,后辞官深入民间,常腰系葫芦,手牵黑犬,为民治病,疗疾神效,玄宗赐号药王,民间药王庙多供奉韦氏。后人为与另一药王孙思邈区别,遂改称韦慈藏为“药圣”。

2.洗药池拓片:清代邱逢甲为罗浮山葛洪遗迹“洗药池”题句拓片,文为“仙人洗药池,时闻药香发,洗药仙人去不还,古池冷浸梅花月。庚戌秋为冲虚观主题,邱逢甲”。

3.内经图木刻拓片:清代道教练功图,内容为道家养生之术,现藏北京白云观,此为其拓本。

4.宋代王惟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是北宋天圣年间修订的国家针灸腧穴标准,著成后曾刻石于大相国寺,与针灸铜人共存于仁济殿,并陈列了近百年,与大相国寺的宏伟建筑相呼应,当时被称为汴京八景之一“资圣熏风”。这是一部历经战乱风波的医学著作,此为流传之残碑拓本。

5.炼功碑拓片

6.清代牙雕仕女卧床像:见证封建礼教对医学的束缚。

7.清代十二生肖、十二时辰小药瓶:全国仅存三套,馆藏两套。

8.清代名医叶天士遗像清代画家王晋绘、周围有刘海粟、马叙伦、丁福保、陈邦贤等十三位近代名人题跋,是人杰、画绝、字精的稀世藏品。

9.另外还有:龙门石窟拓片――记载了有文献记录的第一次导尿术、宋代平江府(现苏州)地图--第一次出现“医院”机构、“疾”字、“病”字甲骨文,等等。

中药标本有2400种1万多瓶(份),腊叶标本900份,浸制药标本400瓶,药物图片近2000种3万余张,中医药文物图片1000余张,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中药标本中心。

 

广东中医药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深深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在我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该展览集中展现了这些重要成就。具体包括广东中医药的源流与特色、建国以来广东中医药的成就回顾、近5年来广东中医药的成就展示、建设中医药强省的蓝图与展望。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博物馆”曾先后被授予“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基地”、“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的名誉称号。

kittenlee(2014-12-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