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蛤
俗称“黄皮蛤蟆”。它形状象青蛙,但皮肤呈黄色并有许多褶皱。大的黄蛤一只可达半斤。黄蛤常年深藏在山上石隙之中,每年仅在农历正月下山,躲在有水的洼地之中,时间一般为十天左右,黄蛤下山,天气必然反常。故当地有“黄蛤下山放炮(即天气异常暖和,要有雷雨),上山戴孝(指气温要急剧下降,会下雪)”的谚语。黄蛤性温,捕捉后晒干入药,有消积、治胃痛之功能。据清同治《玉山县志》和民国十三年《怀玉山纪游》载:怀玉山院主讲朱世荣年四十无子,友人童其敕劝其纳妾,朱笑而不答。时六月夜,二人同宿怀玉书院。朱足冷如冰。童问其故,朱答得此病已十余年,不纳妾原因就在此。翌日,山民以黄蛤饷之,朱连吃数次,冷足渐暖,后竟连生二子。1959年,怀玉山制药厂曾制成“黄蛤疳积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称之为“蛤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