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池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人工湖。汉昆明池遗址,位于距西安市西南15公里的长安区斗门镇沣西一带,是汉代上林苑的一部分。中国社科院考古结论是:“昆明池遗址大体位于斗门镇、石匣口村、万村和南丰村之间,其范围东西约4.25、南北约5.69公里,周长约17.6公里,面积约16.6平方公里。” 昆明池始建于西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是在西周灵池的基础上仿滇池修凿而成,用于操练水军,讨伐滇王。在元鼎元年(前114)汉武帝再次对昆明池扩修,奠定了西汉昆明池的规模。 之后,中国历经东汉、魏晋南北朝及隋这段历史上政权更迭最为频繁的时期,昆明池也几经兴衰。唐建立政权后,国家日渐太平繁荣,昆明池亦随之得以修缮。后历经几次修浚,及至唐开元年间(713~741),昆明池烟波浩淼,成为京城长安著名的游览胜地。 晚唐战乱连年,随着国力衰退,昆明池也得不到维护,到晚唐大和年间(827~835),堤堰崩溃,昆明池已基本干涸。从汉武帝开凿到晚唐干涸,昆明池前后共存世950余年。悠悠千古,沧海桑田。至当代,昆明池遗址已全部是农田和农民住宅。 二、昆明池之利用 昆明池是西汉操练水军之地,兼具休闲游乐之用。汉武帝开凿昆明池是为了操练水军,征讨西南诸国。但由于昆明池地处上林苑风景区,因此自然也就演变成皇家游乐场所。 昆明池是西汉长安重要的养鱼基地。据记载,池中所养之鱼,一部分供应皇家祭祀诸陵,另一部分投放市场,后者竟使当时长安市场鱼价降低,足见其产量之大。 昆明池是汉唐时都城长安供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统治者在修建长安城的时候,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河流,借助纵横交错的渠道和人工开掘的池塘把沣河、渡河、清河、泸河、灞河等周边河流连结为一个完整而有机的供水系统,保证了长安城正常的水源供应。在这一供水系统中,昆明池容量极大,起到调节水流、控制水量的总蓄水库作用。 昆明池还具备航运之利。昆明池的开凿,使长安城的航运从八水、临潼、渭南、二华夹槽,经潼关县的三河口直接与黄河相连,极大地便利了长安城附近物资的运输贸易。 三、昆明池之历史遗存 石爷、石婆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昆明池所在地,因地处昆明池与沣水相通的调节斗渠闸口处,而得名斗门镇。汉武帝在修凿昆明池时,模仿牛女二宿天河遥对的情景,在昆明池东西两侧立牛郎、织女石雕。这两尊石像至今保存完好,当地群众尊称为“石爷”“石婆”,唐德宗年间,斗门群众修庙设案供奉。袅袅青烟中,古老动人的爱情传说被当地群众演绎得百转千回、荡气回肠。后“石爷庙”“石婆庙”历经沧桑,几经毁损和重建。上个世纪 80年代当地百姓自发重建“石婆庙”。庙内有块巨石,据说是是牛郎和织女的床。“石爷”“石婆”雕像是长安区16件石雕作品中年代最久的雕像,比兴平茂陵霍去病墓前的石雕(前117)还要早3年,具有重要历史研究价值。昆明池的石刻中,除了牛郎、织女外,池中还放有石刻鲸鱼以象征东海(石鲸实物现存陕西历史博物馆中)。 豫章台。豫章台又名昆明观、豫章观,据说由豫章(豫樟)木构建而得名。豫章台遗址位于今万村西北一公里处。在前人的记载中,昆明观与道教文化也颇有关系。它耸峙于昆明池中,上有殿阁,藏有珍宝。从观上俯视,昆明池区域的风景尽收眼底。 昆明池的建筑中,遗址尚存的还有位于孟家寨东南的白杨观、石匣口村西约100米处的细柳观、地处沣河西岸(今客省庄一带)的宣曲宫以及灵波殿。史籍记载:灵波殿殿中柱子全是桂木,风来自香。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