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侯武(1894~1975年),广东潮阳人,清光绪二十年出生于潮州府潮阳县谷饶镇仙波乡(今汕头市潮阳区新波村)世代书香之家。
少年曾随父在金山书院生活、就读,后到岭东同文学堂、梅溪学堂及东山学堂等续读,升学荣登广州两广高等工业学堂深造,学识颇深。在广州学习期间,秘密参加孙中山同盟会。清宣统三年(1911年)3月29日参加黄兴指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
辛亥革命后,刘侯武历任汕头市交通部科长、国民党广东省第一办事处交际主任、汕头《晨报》社社长、福建省政务委员会秘书、国民党越南党务组委员和党务特派员、东江行政公署秘书、上海东北救国军后援会委员、潮安县县长、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兼特派广东广西监察区监察使,为国民党第一次、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13年(民国2年),袁世凯窃国期间,四出搜捕革命党人,刘侯武出走暹罗(泰国),先后在《中华日报》、培英学校任职。1918年(民国7年),募款回国,在上海谒见孙中山,参加民主革命,并呈上捐款。奉孙中山面谕,将募款交陈炯明购枪四百支。民国11年(1922年),陈炯明叛变,刘侯武任许祟智讨贼军总部秘书,旋又奉孙中山命赴越南主持党务。民国13年(1924年),又从海外募得款项18万元,资助兴建广州执信学校新校舍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墓前蟠龙石柱。民国14年冬任潮安县长。
1927年(民国16年),国民党海外部长萧佛成以“共党暴徒”为由图谋缉捕刘侯武,刘侯武闻讯再度出走暹罗,从事教育和新闻工作。1931年(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刘侯武在海外踊跃募款支援东北抗日救国军。
1934年(民国23年),刘侯武回国,担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期间,曾弹劾主办正太铁路及平汉、陇海、津浦等铁路的汪精卫、顾孟余舞弊贪污。当时,汪精卫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兼行政院长,顾孟余任国民党中央委员兼铁道部部长,两人朋比为奸,百般利诱,刘侯武仍不为所动,遂以暗杀恐吓。刘侯武坚定信念,刚强不惧,受到社会舆论称赞。
1937年(民国26年),刘侯武南下监察基层工作,目睹潮汕粮荒严重,便敦请旅泰潮人救助灾民,博得各届人士振济,募得暹币100万铢和港币140万元,购粮运抵潮汕,按成本八折平粜,缓解潮汕粮荒。
1939年(民国28年),刘侯武监察潮汕期间,适潮汕专员陈克华正在编着《督政丛谈》一书。陈克华企图提高自己身价,将该书呈刘侯武题签。刘侯武深知陈克华乃贪官浊吏,世人憎恨,毫不客气在扉页上写道,“陈克华主政潮汕已数年,其政绩实极腐败,闻彼所到之处,鸡犬不宁,怨声载道。今视其《督政丛谈》,不惜巨资印刷,目的无非为自己涂脂抹粉,欺骗未明真相者。古人所谓天下无信史,于斯信然。”仅寥寥几笔,便戳穿陈之画皮,让其原形毕露,无处施展其招摇撞骗之伎俩,真是淋漓痛快!
1947年(民国36年)11月,刘侯武毅然辞职返梓,筹办潮州大学、仙波中学,以育英才。并任潮州大学筹备委员、潮州修志馆主任委员。他积极向海外发出创办潮州大学倡议书,得到香港和东南亚潮籍华侨热烈响应。惜因时局动荡及诸多历史条件限制,筹办未果。
解放前夕,刘侯武虽闲居家乡,却被当时的汕头专员兼司令员喻英奇视为眼中钉。喻英奇千方百计蓄谋陷害刘侯武,以“亲近共产党之危险人物”密报广州国民党中央,表面言请刘侯武上省赴宴,实则斯文把刘侯武押往广州,幸得于右任院长力保,始获逐放海外定居,方免受害。1948年(民国37年)后,刘侯武旅居泰国、新加坡等地。曾任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名誉理事长、新加坡某中学名誉校长。晚年定居香港。
刘侯武1975年病逝,享年81周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