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宗教——道教(二)

家乡区县: 渭南市蒲城县

      五岳庙 原址在县城北门外(今尧山中学院内)。按旧传以县脉起金粟山,蜿蜒而来,其势雄迥,建庙以镇之。原有金章宗御书匾额。清同治年间(1862~1874)回民起义时庙毁,后部分修复。民国20年(1931)住进一李姓道人,人称“李师”,还为群众看病。23年(1934)在庙址建尧山中学时,李道人迁住北庙;解放后又迁住北街一小观音庙,无徒。
      东岳庙 在县城东门内(今汽拖配件厂院内),建年无考,旧殿栋上有唐、宋时人名。明、清重修时,先后有赵国俊、常澄、原毓宗所撰《重修东岳庙记》、《东岳庙新建神楼记》、《东岳庙创建阎罗英碑记》等。
      观音堂 在县城西街路南。观音座像为砂石雕刻,高1.2米,原在县城西北角五娘庙供奉。清顺治六年(1649)吴三桂军屠城,五娘庙被焚,善事者将观音像移至关帝行宫内。民国22年(1933),西街群众捐资建起观音堂,同时供奉土地神和水母娘娘。这是县城保存下来较完整的一座小庙堂。现有主事人。
      丰神庙 原址在东陈镇傅家庄,相传后稷曾教民稼穑于此,庙前有稼穑台、古柏及明万历十一年(1583)知县彭希武重修碑记,庙东是姜螈庙。毁于民国31年(1942)。解放前,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过庙会,四方百姓云集于此,焚香祭神,热闹非凡。
      尧山灵应夫人祠 即尧山庙,有唐咸通年间(860~873)的碑记,上有“自古灵应一方”之说,每逢大旱,农民多在此祈雨。明天启年间(1621~1627),知县王佐申请入祀典。每年清明节有香火大会。祠于“文化大革命”中拆毁。现除存有自宋至清重修尧山灵应夫人祠碑数通外,还存有唐、宋、金时摩崖题字数处。1993年春发现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敕封浮山(尧山)灵应夫人”铁券。
九天圣母庙 在甜水井乡宣化村,建年不详。据举人景庆云所撰《九天圣母灵佑一方序》中载:“《千宝书》、《白猿经》俱云:圣母即九天玄女,精遁甲兵符,穷极变化。其说似诞,而至谓育婴保赤,永垂鸿慈,则与母道合焉。”
      平路庙 在平路庙街。平路庙乡的上寨、下寨村,原系唐代郭子仪屯兵营寨。据传,安史之乱平定后,当地人为郭子仪立祠,后称其为“平虏庙”,历经千年,“虏”渐演化为“路”。清光绪十七年(1891),改建为关帝庙。民国时期用作粮库。庙殿今在平路庙粮站院内,殿内有大型清代壁画10幅(每幅4~6平方米),还有画栋及山墙画100多幅,有一定艺术欣赏价值。
      白马庙 在平路庙乡下寨村。清康熙《蒲城县志》载:“半坡寨有白马庙,未知何神,后像毁,像中木桩书云‘唐郭子仪屯兵处’。”道光十五年(1835),村人在庙前立碑记载:“尝闻寨沟水泉,昔唐汾阳王屯兵至此,有一白马引入沟中,以蹄跑(刨)之,其水乃出。遂令士卒凿之,其水汤汤不竭。故其名曰‘马跑泉’。”民国27年(1938)前后兴建崇实中学时,庙被拆用,碑藏下寨曹家祠堂。70年代群众建下寨小学,碑移嵌教室背墙,至今保存完好。马跑泉今在801粮库院内,建有泵房、水塔,为粮库生活用水水源。
      魏晋公庙 在县南4公里处庙坡村北,创建时代不详。明万历二十年(1592)重修庙碑记载,唐谏史官魏簪(魏征五世孙)“行县吞蝗,民德公,立庙。遇灾祈,辄显应。”清乾隆时又加修葺。为了祭祀方便,乾隆五十年(1785),知县宝祥在县城明察院故址再建晋公庙。民国时期,拆庙办学。县南晋公庙今为丰原学校,遗迹有东西庙墙和东角门(门额有乾隆三十四年刻字),还有少量乾隆时代的石碑残部和碑座。县城晋公庙民国后改建为女校,解放后改为南街小学。
两县庙 位于县北与白水县交界处,创建于清顺治初。原为关帝庙,有关羽、关平、周仓塑像。后有两位孤寡老妪,以庙为家,化缘布施,行善积德,在庙侧路畔搭棚向行人施舍茶膳,远近乡里称誉。她们相继过世后,附近村人捐资特制“两贤庙”金字木匾悬于庙们上,以彰其德。从此,关帝庙又称“两贤庙”。今人习惯称其遗址为“两县庙”。
      人宗庙 在今西头乡政府院内。庙内原有一男一女塑像,传说是伏羲、女娲,以后被毁。解放前庙内有圣母铜像三尊,约尺余,铸有“明万历十二年”字样,每年清明及农历七月初一过庙会。今铜像已佚,大殿、庙碑尚存。

lixiaochen(2014-12-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