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

家乡区县: 珠海市香洲区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巨大桥梁,在促进香港、澳门和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区经济上的进一步发展具重要的战略意义。港珠澳大桥主体建造工程于2009年12月15日开工建设,一期于2015至2016年完成,大桥投资超1000多亿元,约需6年建成。2010年,一位香港老太就大桥香港段环评报告申请司法复核,大桥在建工程被延迟。2011年12月,延误近1年的港珠澳大桥香港段工程启动,曾荫权表示会追回一年的延误。2013年4月21日,位于桂山牛头岛的预制厂顺利完成首个海底隧道标准管节。2013年5月6日,首节沉管隧道海底安装,2013年7月30日,首节180米管节海底安装,标志着深海隧道安装全面开启。2014年7月23日,港珠澳大桥E11沉管安装成功 建成1845米海底隧道,标志着港珠澳大桥隧道已建成总长达到1845米。

港珠澳大桥(英语: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葡萄牙语:Ponte Hong Kong-Zhuhai-Macau)是东亚建设中的跨海大桥,连接香港大屿山、澳门半岛和广东省珠海市,全长为49.968公里,主体工程“海中桥隧”长35.578公里。
港珠澳大桥,属于G94珠三角环线高速的一部分,
港珠澳大桥效果图
港珠澳大桥效果图(12张)
设计时速每小时100-120公里。工程路线起自香港国际机场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岛,向西接珠海/澳门口岸人工岛、珠海连接线,止于珠海洪湾,路线总长为55公里。
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是以公路桥的形式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桥的起点是香港大屿山,经大澳,跨越珠江口,最后分成Y字形,一端连接珠海,一端连接澳门。整座大桥将按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行车时速每小时一百公里。
据透露,港珠澳大桥往珠海方向通过隧道穿越拱北建成区域,最先将与规划建设中的京港澳高速广珠西线相连,再通过延长线接驳,将与珠海境内现有的京珠高速、西部沿海高速、江珠高速,规划建设中的机场高速、高栏港高速等一系列干道连通,直贯整个珠江西岸地区乃至泛珠三角区域。

港珠澳大桥成为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作
港珠澳大桥路线设计示意图
港珠澳大桥路线设计示意图(18张)
为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项目,港珠澳大桥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港珠澳大桥将连起世界最具活力经济区,快速通道的建成对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经济社会一体化意义深远。这个计划中的长达29公里的大桥估计耗资20亿美元,建成后将成为仅次于庞恰特雷恩湖桥和宁波杭州湾大桥、胶州湾大桥的世界第四长桥,建成通车后,开车从香港到珠海的时间将由目前的3个多小时缩减为半个多小时。
港珠澳大桥项目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西接珠海和澳门,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大型跨海交通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工程。“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2009年12月15日在珠海动工,工程完成后,从香港到珠海的车程只需半小时,粤港澳三地将紧密连接在一起。

港珠澳大桥总工期计划为六年,预计2015年至2016年建成通车。
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香港口岸、珠海口岸、澳门口岸、香港接线以及珠海接线。大桥主体工程采用桥隧组合方式,大桥主体工程全长约29.6公里,海底隧道长6.7公里。
在主体工程方面,连接桥梁和海底隧道的东、西人工岛施工目前已接近尾声。岛体结构采用深插式大直径钢圆筒和抛石斜坡堤组合结构,钢圆筒沿人工岛岸壁前沿线布置,西人工岛使用61个钢圆筒,东人工岛则使用钢圆筒59个。每个钢圆筒直径22米,高40.5米至50.5米,重约500吨。主体工程由粤港澳三方共建,三方口岸和连接线工程由三方各自负责建设,主体工程则由港珠澳大桥管理局负责建设和运营管理。
在整个大桥项目中,岛隧工程是最具控制性的部分,其中连接大桥东、西人工岛的沉管部分是国内首条于外海建设的超大型沉管隧道,海底隧道由33个巨型沉管组成。每节管道长180米,宽37.95米,高11.4米,单节重约6.9万吨。目前,沉管隧道部分已完成13节管节浮运安装,隧道建设最深46米处也顺利完成安装;已建隧道总长突破2000米,而非通航孔桥的施工也正按计划推进。
在桥梁工程方面,包括青州航道桥、江海直达船航道桥、九洲航道桥三座通航孔桥和约20公里非通航孔桥,已展开桥梁墩台预制和安装、钢梁和桥塔的吊装施工,当中深水区15公里采用110米跨径钢箱连续梁桥,浅水区约5.4公里采用85米钢混组合连续梁桥。
大桥还将建设景观工程,拟设白海豚观赏区和海上观景平台。大桥将采用最高建设标准,抗震达8度(地震烈度),能抗16级台风,设计使用寿命120年。大桥的主航道位置将采用隧道形式,并将修建两个人工岛提供桥隧转换设施,确保不影响前往广州和深圳港口主行道的通行来往。
根据“外海厚软基桥隧转换人工岛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理论研制的砂桩船已在东人工岛区域完成了工艺性试验及典型施工,成功应用于大桥的岛隧工程。港珠澳大桥技术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丰硕[4]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采用两孔一管廊截面形式,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埋深最深、规模最大、单节管道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沉管全部采用工厂法流水预制,完成舾装后拖运至施工地点进行安装。港珠澳大桥上世界埋深最深沉管开始预制。[5]
在港珠澳大桥设计中,防撞问题也是工程研究重点。大桥设计有3个通航孔,每个可防3万吨冲击力。在海底隧道两端各建一个人工岛,在两个人工岛周围排放了石头形成斜坡,如果有船太靠近就会搁浅。另外还建有防撞墩,它们可防30万吨撞击。有关方面表示,建成后的大桥保证大撞不倒,中撞可修。
根据沿海海域台风的特点,防台风也是大桥工程考虑的因素,港珠澳大桥能抗击每秒51米的风速,这相当于最大风力16级。另外,港珠澳大桥建成后可抗8级地震。
据了解,港珠澳大桥西人工岛岛隧工程进展顺利,全岛整体工程已完成过半。按照施工进度,西人工岛暗埋段工程11月底可“封门”,年底将进行第一个沉管与暗埋段的对接。
在施工浇筑中的西岛隧道现浇暗埋段CW1顶部是迄今为止大桥混凝土浇筑施工中难度最大的一次。作为桥隧转换关键环节,这一段既是隧道,也是将来西岛地面建筑的基础部分,因此施工质量要求高。首先,现浇隧道与沉管对接端头截面近400平方米,要求施工精确,误差控制在5毫米内;其次是高大模板施工,模板高11米,墙厚1.5米,巨型模板支立要靠吊塔来实现,技术要求高,难度非常大。同时,为保证整体性,本次侧墙与顶部必须一次性浇筑成型,工艺方面的要求更高。
广州瀚阳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提供的安全风险评估服务主要包括了项目管理风险、主体工程设计安全风险和环境风险。

我是一个打酱油的(2014-12-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