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茶粥是广东英德农村地区的传统食品,“长相兀突,味道佳美”,“碗碗生津,匙匙养神”,是对英德风味擂茶粥最恰当的描述。擂茶粥是英德农村基础最深,受众最广的特色饮食,其中又以大洞、五角、九龙、沙坝、水边、西牛、石灰铺、连江口、黎溪等小北江沿岸或相关支流为集中区域。据不完全统计,包括清新鱼坝、新洲等地,覆盖人口近30万,近100个村(居)委,至今仍保留着吃“擂茶粥”的传统习惯。很多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对它情有独钟,几乎到了“宁可食无肉,不可食无粥(擂茶粥)”的境地;坊间普遍流传“喝上两碗擂茶,胜吃两贴补药”的说法。
擂茶粥是用陶制器具将山茶叶磨成粉末状,再用冷开水、花生油调成浆,后用白粥调制的一种粥。由此可见,它的制作过程技术含量很高。
第一,工具选择。工具:布满蛛网状沟纹并形成细牙的特制陶盆(俗称牙盆),它口大底平窄;擂茶棍一条,山茶树、山苍树、乌柿树、乌楸树等可食杂木均可,茶杯大小,长1.5米左右,下端刨圆,便于擂转。这些擂茶棍的材质木屑含有纤维素和木糖,性味甘咸,无毒,具清热解毒功效。
第二,茶叶选择。春分至清明前后采摘的山茶叶为上佳品,苦斋婆、雷公碗、狗贴耳、牛头沫、漆大驳、布镜耳、糖梨叶、枫树叶等次之。茶叶采摘回来后,先揉搓茶青,再置于砂锅用文火慢炒脱水,自然冷却后用陶罐或干柚子皮密封置放,取出即可用。据说保存越好年月越久远,擂茶粥的颜色越深味道越醇香,保健功效越显著。大洞镇一些茶农保存了几十年的老茶每市斤卖到了几百元。
第三,制作流程。先将茶叶用水洗干净放入牙盆内,用大腿夹紧牙盆,手握住擂茶棍,顺转,逆转,边擦,底搓,待茶叶擂烂后,再加入适量的水和花生油,擂成茶浆。英德有首现代版“擂茶歌”:“客家人民系享福,一日两餐擂茶粥;两腿夹住擂茶盆,双手摇到身‘郁郁’”(摆动、摇晃之意)。可视个人口味喜好加入芝麻、炒花生、薄荷、陈皮等佐料。擂茶粥的制作过程中,“擂”是功夫核心,尽显英德特色,换成其它字眼都会失色走味。
第四,煮粥技巧。要诀:大米七八成熟时用木勺把三分之二的米渣捞起,粥水要稀,最好能照出人影。白粥煮好后,将其倒入盛有擂茶浆的牙盆,再添入刚才捞起的米渣,加盐搅拌均匀,一顿风味独特的擂茶粥即大功告成。如果只喝擂茶水,用粥汤或开水冲兑即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