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豆俗称地豆,是花生的一个品种。八月豆在秋长镇有着数百年的种植历史,从播种到收成要半年时间,一般在春季播种,农历八月收成,因此被称为“八月豆”。八月豆种植在旱地里,收成时,通常用脚锄锄松泥土后再用地豆梢拔土将地豆捡起,故在当地也被称为“锄豆”。主要分布在秋长镇的岭湖、茶园、官山、周田、铁门扇、象岭等村庄。炒熟带壳的八月豆市场价每市斤在40—50元之间。
八月豆作为惠阳特有的一种农作物,农业部门曾对其进行研究培育,但由于其半年多的生长周期和亩产量低,限制了这个品种的发展,外地农户也不愿意引进,致使这个花生品种在20世纪九十年代曾一度面临消亡的境地。随着时间的推移,种植八月豆的人也不断减少,农民钟富强是其中一个,他有着数十年种植八月豆的经验,也是坚持种植最久的一个人。
八月豆的根系发达,因此收成时要耗费更多的人力。据种植此类花生的官山村农民钟富强说,要先用犁耙松土,再用手在地上一粒一粒地捡起,非常费人工,并且产量低,不足普通花生的三分之一,但其营养价值要比普通花生高很多。
官山村特殊的炒制工艺可以将八月豆的美味更好地呈现出来。八月豆需要经过挑、泡、晒、炒等多道工序,才能将其美味充分呈现出来。挑是去除次果,泡是去掉泥沙后再加盐或五香腌制,然后晒干,最后入锅炒制。其中,腌和炒两道工序最讲究。钟富强说,腌制时间的长短,盐和香料的搅拌混合,关系着八月豆的口感。炒制的火候也关系着八月豆的味道,要靠看、听、闻等,恰当把握花生的炒熟程度。制成成品后有香、酥、脆等特点,才能算得上是正宗的八月豆。
正是因为秋长八月豆制作工艺的特殊性,惠阳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将其列为新发现的“非遗”项目之一,并打算将其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