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广东陆河县南万镇很多人有吃“熟米”的习俗。
“熟米”是什么?“熟米”就是把稻谷中的大米煮熟后晒干再食用。
南万镇大部分群众为什么要吃“熟米”?原因有二:一、因为南万镇是陆河县西北部海拔最高的一个镇,是高寒地区。那里日照相对较少,人饮用的水就比较寒凉。“熟米”被太阳曝嗮后是热质的,吃后能和凉的水中和,起保健作用;二、又因南万镇是高寒地区,易受寒露风和低温的危害,山坑田所产稻谷不够饱满,亩产很低,只有二三百斤。人们每年都欠半年以上的粮食。稻谷若直接碾米,大米易碎没成,即出米率低。若稻谷煮熟晒干后再碾就有成,即出米率高。“熟米”煮出的饭粒比较大,用起来就比较有成。这种做法在当时粮食困难时期是较好的办法,是人们和恶劣环境和粮食困难做的具体表现。它对人们保健和节约粮食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熟米”的制作方法是:把稻谷放入大铁锅里煮,煮熟后(不能太烂)铲起来在禾町里给太阳晒。晒干后便可碾米。这种大米成金黄色,米质较硬,不易碎。它的制作方法跟陆河其他地方人的“普米子”基本一样。“熟米”跟“米骨”基本一样。
南万人吃“熟米”的习惯是在1675年左右,陈姓、钟姓和汪姓等的祖先先后分别从五华和紫金迁到南万时带来的。从河田、水唇和螺溪迁入南万吃“熟米”的地方的罗姓、余姓和叶姓也入乡随俗吃“熟米”。以前,万全、罗庚坝、长营、万东、万西村委和记洋村委的一部分人吃“熟米”。总人口近万人。
吃“熟米”也有它的负面作用。它在制作过程中营养有流失,吃后不太耐饱。另外,它的制作过程也很繁琐,耗时、耗工、耗燃料。
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南万人比较富裕了,讲究生活质量,粮食不足就外购,取消了吃“熟米”的习俗。
“熟米”虽然消失了很多年,但,却深深地烙在南万人的记忆之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