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来不断发展的廉江

家乡区县: 湛江市麻章区

新中国成立后,廉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深入开展社会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期间,虽然在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共产风"中,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10年动乱中,经受了严重的挫折,但是,在40多年里,廉江的经济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廉江县各级组织和各级人民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一齐抓,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使廉江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91年,廉江县被评为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1994年被评为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猪牛羊肉总产量、水果总产量、水产品总产量、糖料总产量和农业增加值等6个方面的百强县(市)。1995年又获得"全国林业百佳县(市)"称号。
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从50年代起,廉江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以当代愚公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建成集雨面积为2835平方公里、库容总量达15亿立方米的山塘水库200多个。特别值得称道的是1958年,中共湛江地委指挥廉江及邻近县区的数万劳动大军,腰斩九洲江,建成了库容量为11.8亿立方米的"人造海"--鹤地水库。董必武有诗:"鹤地水为库,雷州旱不忧;渠为四干引,江截九洲流"。鹤地水库的建成,不仅为廉江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1.3亿立方米的用水,还通过宏伟的"人造河"--雷州青平运河的大小渠道,供邻近县区140万亩土地灌溉,为他们提供了工业和生活用水,为改变雷州半岛干旱缺水的面貌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78年兴建的龙营围堵海工程,以12公里长的海堤,3万余亩围垦面积的雄伟气势,显示廉江人民改造山河,建设家乡的气魄和毅力!
在廉江90万亩富饶的耕地上,有90万农民在辛勤劳作,他们既继承了祖辈的勤劳传统,又具有新一代农民的文化、技术和眼光,在安定的环境和党的富民政策激励下,创造了农林牧副渔五业兴旺的局面。199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36.67万吨,是1949年3倍;油料作物花生总产1.69万吨,是1949年的8.5倍;糖蔗总产79.85万吨。是1949年的67倍。70年代培育的廉江红橙,以肉嫩、汁多、化渣和酸甜适中的独特风味而驰名中外,被命名为"国宴佳果";久负盛名的廉江红烟,以叶脉幼细、味道芬芳在全国烟叶评比中名列前茅;传统的石角猪、龙湾三黄鸡和新品种狮头鹅,以肉质上乘而著称;漫山遍野的湿地松,退还闻名。特别是近几年,"三高"农业迅速发展,农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已初步建成粮食、红橙、香蕉、荔枝、龙眼、甘蔗、北运菜、对虾、生猪、三鸟等10个外向型、北上型农业商品生产基地,传统的自给自足农业,已冲破了小农经济的藩篱,向着现代化、商品化、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大步迈进。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一群群有新观念的农民洗脚上田,或办工厂,或经营商业,使乡镇企业突飞猛进。1995年全市乡镇企业总收入46.16亿元。比上年增长46.6%。乡镇企业已成为廉江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文住。成为廉江市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新中国成立后,廉江工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迅速发展。1950年,建立了廉江皮革厂,这是廉江市第一家全民所有制企业;19;1年,建立了廉江粮食加工厂,为廉江市首家机械化碾米厂;1956年,对私、营工业、个体手工业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当时,在全市工业和手工业882个企业中,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占1.1%,产值占工业、手工业总产值的40.1%;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占6.8%,产值占全部工业、手工业总产值的24.4%,其余为私营和个体手工业。1958年,在"大炼钢铁"和"大跃进"中,新建一批工厂,但因盲目发展,许多工厂后来不得不下马。如廉江钢铁厂于1959年初建,同年11月下马;红星水泥厂和营仔海肥厂在1961年亦关闭停产。1962年后,廉江工业稍有起色,到1965年,工业企业由1962年的102个增加到157个,工业总产值由1962年的2204万元增加到3809万元。1970年后,工业开始加快发展。1971—1980年,新办工厂65间。1978年工业总产值比1962年增加3倍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推行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落实经济责任制,对企业进行整顿和技术改造,扩建和新建了一批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尤其乡镇、村办工业迅速发展,工业生产出现新的局面。特别是近几年来,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廉江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合理调整产业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加强企业管理,大力发展适销对路产品,工业生产迅速发展。199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38.86亿元,形成了制糖、卷烟、建材、陶瓷、纺织印染、家用电器、食品饮料、机械、皮塑制品、造纸印刷等十大门类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廉江的交通通信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50年代建成的黎湛铁路,贯通廉江市南北,与全国铁路网相接。铁路运输非常便利。公路建设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仅有的2条干线发展到86条。全市23个乡镇,346个管理区都能通汽车。邮电通讯已进入现代化。程控电话已进入所有管理区及部分村庄和农户。实现了全部管区通电话。
随着经济的发展,廉江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市有幼儿园20多所,管区力、以上小学393所。中学70所,普通中专、幼儿师范、综合成人中专、卫生学校、教师进修学校、电视大学各一所。全市中小学基本实现楼舍楼房化,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科学技术普及网络健全。市建有广播电视局、文比馆、博物馆、图书馆。23个乡镇都建有文化站、广播站、有线电视转播站;全市有1个粤剧团,70多个业余和半职业化的木偶剧团,32家电影院,100多个电影放映队:录像放映室、卡拉ok室等娱乐场所不计其数。电视机广泛进入平民百姓的家庭。医疗卫生机构遍布城乡,体育运动普遍开展,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廉江人民已告别了贫穷、落后、愚昧的过去,迎来了社会主义的科学文明的今日。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繁荣。认元代天历元年(1328年)就成为县治的廉城镇,镇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36平方公里扩展到13平方公里.新楼迭起。面貌一新。按照现代化城市建设要求。编制了市区总体规划。修建了一批市政基础设施。修建了南北大道、人民大道、建设大道、罗州大道、环市使市容市貌发生巨大的变化,一个现代化的中等城市已具雏形。1995年,廉江市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古埠安铺镇也焕发出青春的风采,以发达的工商业和便利的水上交通显示出鲜明的特色。一批圩镇迅速顺起,新兴的小城镇星罗棋布。廉江人民世代渴望的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已基本实现。

lzl(2014-12-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