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据传统习俗,此日家家吃元宵欢庆团圆,这是元宵节的本义。
旧时惠东客家人过中秋节都有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习俗,但吃汤圆、赏烟花、逛花灯……传统习俗由衰而盛,在国家和地方对传统节日的大力保护下,不少惠东的年轻人对元宵节的传统节目也开始逐渐保持着难有的激情。
在吉隆镇那带,过去到现在都还有这样一个元宵习俗,就是青年男女会到别人家的菜地里偷菜,偷青葱则意味着新的一年自己会更加聪明,偷大蒜则意味着新的一年凡事都会精打细算;偷生菜也有一番含义,在客家话里“生菜”,就是生财的意思。这是客家人过元宵节特有的习俗———“偷青”。 旧时“偷青”当晚就得把偷回来的青菜吃掉,现在一般都是第二天吃。吃了这些偷来的菜,据说能驱邪祛病,人也会变得聪明、大度、心地善良。但是,不管是偷了别人的菜还是被人偷菜,一般都不会发生骂人的事。
除了偷青,张灯、舞灯与散灯也是元宵节为年节的特别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客家话中“灯”与“丁”同音,客家人富于创新,赋予“灯”强烈的生命意识,形成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灯俗。如吉隆镇一带还有舞火龙的习俗。用稻草扎成龙插上香火,配上鼓乐,狂歌劲舞,名曰舞香火龙,寄寓新年吉祥、五谷丰登、人丁兴旺、香火不断。之后是散灯。高潮过后,各花灯班社要谢灯(烧毁花灯,又称“化灯”);春节期间的各类戏剧、灯舞表演等活动圆满结束,这叫“散灯”。散灯后,各种表演的道具须留在演出地过夜,第二天返回取走。
出年界。大闹元宵之后,年节活动即告圆满结束,此谓“出年界”,故有“出年宵”之说。元宵一过,轻松欢快的休闲告一段落,人们打起精神,投入生产,俗云:“食了元宵酒,各行各业快动手”,“火烧门神纸,大人做生意,细人捡猪屎”。元宵节晚餐,各家各户还有一个规矩就是扫盘子,即把从正月初二起以九龙盘待客的一应佐酒腊味一扫而光。从第二天起,上门的客人便不能享受年节的隆重礼遇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