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人的端午节

家乡区县: 惠州市惠东县

 

农历五月初五,惠东客家人又称五月节,这个节日的风俗是做粽子,挂香包,挂菖蒲艾蒿,烧艾条等等;公众性的活动则是一年一度的龙船竞渡。

五月节实际就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亦称“龙舟节”、“端阳节”。端午之“端”字为“月之初”;五月、五日自唐以来称“午月”、“午日”,故五月五日被称为“端午”;既然是两个“午”,故又被称作“重午”;再者,由于古人把午时称作“阳辰”,所以又称“端阳”。

除了鸡、鸭、鹅等一般祭祀品外,家家户户都在会在这个节日里加菜,而端午节最具代表的食物要数粽子了。每年差不多到节时,家家户户都开始忙起裹粽子的活儿来。说到粽子,它的来源可追溯到一千年前。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如今,碱水粽和杂粽是惠东客家人过端午的必需食品,除了供百姓食用外,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烧艾条在端午节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可见,从古人传扬至今的烧艾条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除了防病,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盛行至今。

CCCC4C(2014-12-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