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年的最后一天,称“除夕”,不管这天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二十八,惠东客家人都统一叫它“年三十”。正月初一,即农历一年中的首日,俗称为大年初一,与初二、初三称为春节。客家人的过年涵盖了春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就进入年界,直到正月十五出元宵。
从一进入年界至除夕,客家人家家陆续收起旧具,忙忙碌碌四处赴圩办年货,置新衣、新货(包括部分家具等)。除此外,家家户户都会忙着动手腊肉、腊肠,准备鸡鸭鹅等,多祝、安墩、高潭等地有蒸甜板、打米糕、豆丝和做番薯粉等特色食物;沿海地区如平海、巽寮、港口等有做糍粑、弄年糕和准备海鲜的习惯迎接新年。其中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扫尘”,以示除旧迎新,使家庭面貌一新。
农历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晚餐较为丰盛,饭后祭灶,送“灶神”,客家人多在此日“动土”,无须请先生看风水朝向以及选时辰,一如冬至日。而且至这天起,家人就不允许说不吉利的话,以平和、稳重的心态度过这年界,好开开心心迎接大年。
“除夕”又称“大年”,这一天,家家户户大门上都贴上春联,门楣和窗户上还贴上红纸条。这天家家宰鸡杀鸭。去祖堂敬祖,表示逢年过节不忘祖宗恩德。除夕的年夜饭,吃得特别早,一般下午四五点钟就开始,一直吃到傍晚,合家共吃团圆饭,同喝辞岁酒,孩子们庆长大,老人们贺添岁。饭后祀灶,迎灶神,然后全家动手,打扫餐厅,清洗碗筷,所有餐具都要用开水烫过,清除油荤腥味,俗称“净斋”。接着,大人们拿出新衣裳,让全家穿上节日的盛装。家中所有大小房间都点上明灯。大人包红包给小孩压岁,嘱咐孩子听话,好好学习,人长一岁,要更懂事,一家人围坐“守岁”,回顾旧岁,展望来年,通宵达旦。
正月初一午夜零时,在允许的地方人们争先恐后焚香鸣炮,迎接新年,是谓“抢春”,认为起得越早这年的福气越好。户主燃放开门炮,向“吉利”方向而行,谓之“出行”。清晨穿新衣,先拜祖宗,后拜尊长,道“恭贺新禧”。是日,大人小孩整天玩乐,一家人都在家里休闲聊天,平安大吉。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人们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客家俗话说:“入了年界禁忌多”。这一天禁忌包括:禁打骂小孩;禁打碎器皿;禁讲粗话恶语。以免一年之中有断炊之意。忌洒水、扫地、倒垃圾,这叫做"聚财"洒扫、倾倒垃圾,唯恐把"财气"扫走、倒掉,寓意防被"掏空"的危险。
初二开始走亲访友拜年,新年初见互道“恭喜发财”,各家长带小孩去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小孩发红包压岁,并说些吉利祝愿的话。宗教信众多于此日到当地烟火盛行的寺庙祭拜天神,以求神保佑一年风调雨顺。一般家庭从初二开始备“九龙盘”,内盛腊鸭、猪肝、香肠等小吃,另加花生、瓜子、果碟待客,直到正月十五出元宵。内亲来访多有丰盛之餐厚待。
初三日忌出门访友,初三各家都习惯扫倒垃圾,送出屋外空地或河边去,喊做送穷鬼。因此这日少人出门;忌用针线,尤其忌在厅堂做针线活。
此时节,各地文娱活动丰富,醮会、舞龙、舞鲤鱼、醒狮等传统节目盛行,从初二开始一直闹到正月十五夜,达到高潮后散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