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以蛰(1892~1973) 字叔存,白麟畈(今五横乡白麟村)邓家大屋人,是著名书法家邓石如的五世孙,教育家邓艺孙的第三子,现代美学家、美术史家、教育家。他也是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父亲。
1917年赴美,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特重学习美学,是我国留学生到欧美系统学习的先行者之一。1923年回国,补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2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1928年转至清华大学。1933~1934年出游西欧意、比、西、英、德、法等国,访问很多艺术博物馆,归国后写成《西班牙游记》一书。
他和同时代的许多学人一样,从小接受传统教育,青少年时代逐渐转向“西学”,并出国留学。1907年到日本学习日语,以文学博士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并且接触了西方文化。在日本结识了他的同乡陈独秀,这对他接受新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1911年回国,从事文化教育。1917年赴美,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特重学习美学,是我国留学生到欧美系统学习的先行者之一。
1923年回国,他曾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授。他与鲁迅有过交往,《鲁迅全集》第14卷中有一段关于两人谈话的记述。这种经历促使他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拥护者和新艺术思想的传播者。并开始在《晨报副刊》等刊物上发表文章,涉及诗歌、戏剧、美术、音乐等。常与鲁迅、滕固、司徒乔、宗白华相交往。192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1928年转至清华大学。出版文集《艺术家的难关》。这是一本提倡新文艺的著作,其基本的立足点是黑格尔美学,认为艺术是超出于自然的绝对境界、理想境界的表现,不同意把艺术视为对自然的模仿,强调艺术要鼓励鞭策人类的感情,而不要流落为仅使人感官愉快的东西。另一方面,他又倡导艺术对社会人生的作用,倡导民众的艺术。在这本著作中,他还论述了艺术与情感的关系,诗、音乐、造型艺术、戏剧的区别等。1933~1934年出游西欧意、比、西、英、德、法等国,访问很多艺术博物馆,归国后写成《西班牙游记》一书。自欧洲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同时潜心从事中国书画及其美学理论的研究。
邓以蛰的美学思想尤其是其书画论对中国近代美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与朱光潜、宗白华齐名的重要美学家。他继承并沿用了我国传统艺术理论中“意境”这个重要范畴来探讨书画作品的创作和欣赏,丰富了“意境”说的内容。邓以蛰学贯中西,其美学思想中融汇了西方美学思想的超功利原则,在我国现代美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