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访中国石塔之祖

家乡区县: 安阳县

在中国的大地上,无论是风光秀丽的山川,还是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差不多都被铜臭沾污遍了。
2009年底,河南省一公布在安阳市发现曹操墓的消息,马上引起了各方面的争论。本来,单纯是考古界的事情,结果却演化为经济利益争执的论题。
安阳处于华夏文明的腹地,文物古迹多不胜数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安阳市区西南30公里善应镇的宝山山麓,有一所创建于东魏武定四年(546年)的古寺---灵泉寺。灵泉寺原名宝山寺,开皇十一年(591),隋文帝下敕三次邀请,欲授灵裕法师国统之位,他都坚辞不遂。于是,隋文帝赠送厚礼等,以助修建宝山寺,而且赐额为“灵泉寺”。
灵泉寺有东西并列的两个入口,西边的象一个大院的入口,牌匾上写的是“宝山灵泉寺”;东边的是正规的寺庙山门,挂的牌匾是“灵泉禅寺”。
我们先进西边的小门,沿左边的小路没走几分钟,就见到一个小院子,院门上写着吴云青纪念苑。推开院门,马上就看到了两个造型古朴的石塔。两塔皆向南,实测相距3.2米,东西并列在一条水平线上。西塔正面有“大齐河清二年三月十七日”、“宝山寺大论师凭法师烧身塔”题铭二道。
东塔无题铭,但体量、形式皆与西塔基本相同,世人一直以“北齐双石塔”相称。
近年据专家考证,确认西塔的建造年代与题铭年代相符,为北齐河清二年(563年);而通过对东西二塔外观样式的分析比较,推测东塔为后人仿建,其建造年代至少要比西塔晚100年以上。
对于东西二塔的外观样式的差异,我们可以参照专家的指导进行仔细的观察。
一、刹下受花
西塔刹下受花采用忍冬纹和当中卷涡纹的组合,是北朝后期流行的样式。受花的底部不直接坐于覆钵之上,其间有平头作为过渡,这是由北朝佛塔形象的须弥座的演化而来。与西塔相比,东塔刹下受花直接坐于覆钵之上,上下之间缺乏逻辑关系,从而使受花的高度明显加高,导致整体比例改变,以及中间的卷涡曲线不再自然流畅,有点硬性上折。
二、檐部
西塔檐部当中采用宝珠纹加卷涡纹的组合,这种纹饰见于灵泉寺同期诸塔。而东塔的纹饰结构有较大改变,正中的宝珠造型内径缩小,上方向下卷曲的涡纹加高,宝珠两侧的涡纹卷曲方向发生改变,且与上方涡纹脱离,不存在关系,显得既不合理也不协调,与隋唐龛塔所延续的程式化做法不相吻合。
三、门楣
西塔门楣采用北朝后期流行且在隋唐龛塔中仍大量沿用的火焰券。东塔使用圆弧券,这种券楣在隋唐龛塔中也很少见到,不知所本。
四、比例
两者相较,西塔的整体比例和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较为协调舒展,而从整体上看,东塔较西塔更为瘦高,但塔门却比西塔宽了不少,整体上显得生硬局促。
基于以上观察,对专家认为两塔不是同一时期建造物的观点有了更深的理解。
可以说这对石塔是我国古塔中最早的双塔,而其中的西塔建于563年,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独立石塔,堪称我国石塔之祖。
除这对石塔外,灵泉寺周边的山岩断壁上,遍刻大量的石窟、造像及名僧墓塔,为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石刻塔林。我们还可以在灵泉寺内参观到一对刻有一整套完整伎乐浮雕图案和大量唐人诗词的唐代九级双石塔。

张璐(2014-12-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