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递员以外的“身份”
他不仅是投递员,还是村民信任的“送货郎”、“办事员”和“调解员”,有的村民甚至连家里钥匙放在哪,也告诉李炳房,全村1760多口人,他就认识1200多人,其中有800多人能叫出名字。
在跟随李炳房采访的途中,一路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看见村民跟李炳房打招呼,说:“阿房,中午来我家吃饭吧”、“阿房,去我家坐坐,喝口水 再走吧”,而李炳房总是用略带感激的语气回答:“噢、好。”“这里的人怎么对你这么热情?”李炳房疑惑地看着记者回答说:“哪里的人都是这样的嘛。”在采 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除了这里民风淳朴和投递员这个职业本身很重要外,最重要的还是李炳房为人可靠,乐于助人,是当地村民信任的“送货郎”、“办事员”和 “调解员”。
东坑村的青壮年大都在外地打工,家里只剩一些老弱妇孺,需要点日常生活用品或是农用物资就要走上几十里的山路到镇上去买,费时费力,十分不 便。于是,穿梭在乡镇和村寨之间的李炳房就成了这条邮路上村民的“送货郎”。每次上山,李炳房就带着盐、酱油、农药、除草剂、谷种、药品等村民急需的东 西,总之,谁家需要什么,只要打个电话或跟他说一声,李炳房总是有求必应。除了从山外往山里捎东西,李炳房还经常从山里往山外带东西。有些乡亲们寄东西, 每次都叫李炳房代寄,这样他们就可以不用走那么长的山路和省下来回十几元的车费了。山里的孩子大多在乡镇的学校寄读,村民经常会请李炳房给他们在外读书的 孩子带件衣服、带床被子或是带些菜,李炳房从未拒绝过别人的请求,以至于他出班时带的东西的重量和回班时带的东西都一样重。村中的雷老伯说:“炳房在邮路 沿线深受大家的欢迎,他是个热心的年轻人,平时工作劳累不说,还从不计较地为山上的乡亲们服务,让他带农药、除草剂什么的他都十分乐意。”有些人劝他说: “炳房,你这不是自讨苦吃吗?轻松的来轻松的走多好呀,也不用负那么大的责任”,而李炳房也总是那个表情:憨厚的一笑。
记者在采访途中粗略统计,跟随李炳房走的近十个小时的邮路中,李炳房送的邮件只有3封,但他为村民办的其他事情却有5件之多。包括为村民郑和有送代办残疾人证、为李乙妹送胃药、为李照送身份证等。为村民办的事情也是五花八门。
2009年4月,李炳房到村民伍德清家中送邮件时,发现她妻子因为长年胃病在床上疼得直叫唤,于是提出帮忙叫医生。伍德清说老毛病了,忍忍 就过去了。但在送邮件的途中,李炳房心里一直挂记这件事,放心不下。于是,下午回班后,李炳房立即去请医生,医生看到天色已晚,有些犹豫,李炳房就对他 说:人命关天呀!你不去,她就完了。医生听完话后,决定立刻前往。于是晚上7:30分,李炳房带着医生走山路,去到伍德清家中已近11点,看到李乙妹还在 被胃痛折磨,医生立刻为他打止痛针,忙完这一切后,已经晚上12点,于是他们晚上就住在村民家中。第二天一早5点多,李炳房有急忙赶回支局,因为他还要出 早班。
有一次李炳房为村民官桂明送EMS快件,由于官桂明不识字,要李炳房帮他拆开邮件,发现里面有官桂明儿子和一位姑娘的身份证和一个外地户口 薄,官桂明不 知咋回事,李炳房凭着曾经做过民政管理员的经验,在仔细询问官桂明一些情况后,断定由于官桂明儿子在外打工,不能回家,需要家里人帮他办理结婚证。在得到 确认后,于是李炳房当即带上相关证件回到镇上,到镇民政局为官桂明儿子办理了结婚证。
下塘村村民李权一直好吃懒做,爱赌博,不做农活,家里极度贫穷,还有三个孩子未成年。一次李炳房去送邮件时,发现最小的那个9岁的孩子在 哭,原来是由于家里没钱送他上学,李炳房就劝李权再苦也得送孩子读书,后来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孩顺利上学。为了帮助李权能勤劳致富,改掉坏毛病,李炳房还 借500元钱给他买化肥,并将一些种植方面的书送给他,现在李权通过勤劳致富,生活改善了,还造了房子,过上幸福的生活。能帮村民办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李 炳房认为很有意义,而且也让他感到非常快乐。真是印证了“山靠山来水连水,不是送邮人不熟,时间长了心连心,鱼水相连永不分”这句话的真谛。
李炳房不讲条件,不计较得失,勇挑重担,强烈的责任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的感动着村里的人们。如果在东坑村里做一个调查,看看谁是最值得 信任的人,他们都会异口同声的说是李炳房;一来二往,李炳房与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也换来了村民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李炳房送邮件时,中午无论碰巧在哪 家村民中,村民都会留他在家吃饭,有的甚至连家里钥匙放在哪,也告诉李炳房,说没人在家的时候也可以把邮件放到屋里,或进屋歇息,吃口饭,喝口水,他们都 把李炳房视为家人,是“最贴心的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