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渔鼓起源于商末周初,起初叫“三根木”。近代泰安渔鼓的师爷为邹县人,清末开始在泰安收徒授业,上世纪三十年代达到鼎盛。随后又兴起了另一个分支叫“汶河渔鼓”,源自于道家唱经曲调,亦名“道情”。它最初形成于12世纪,清中叶后也成为一种兴盛的说唱形式。那时在泰山东麓泰莱平原和汶河一带几乎每个集市上都有渔鼓表演。
泰安渔鼓原唱形式是老艺人一人击鼓打板说唱,多在集市上表演,也在田间地头说书糊口。曲调质朴、风格粗犷、低沉、悲调苍凉。表演时,或站或坐,无拘无束,收放自如。传统剧目有《薛刚反唐传》、《回龙传》、《刘公案》、《包公案》、《杨家将》等,但正式开书前一般先表演“八大块”(桥、塔、鬼、雾、虎、梦、狼、牙)作为铺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