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也是黔南的主体民族,居住在黔南境内的苗族有45.53万;苗族服饰丰富多彩,样式色调繁多,且以色彩艳丽出名;各地聚居的苗族有自己固定的装束和各自的色彩,故习惯上人们用“黑”“红”“花”“青”“鸦雀”“偏梳”“背盘”“打铁”“栽姜黄”“白脸”等特征以示区分和识别;黔南苗族集中了各种特征的服饰艺术,被人们称为“中国苗族服饰的画廊”;苗族人民能歌善舞,音乐主要有苗族民歌和芦笙曲调,民歌有史歌、情歌、飞歌、丧歌、祭祀歌等几类;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传统乐器,除芦笙外,还有唢呐、芒筒、萧笛、古瓢琴等;舞蹈主要有芦笙舞,还配合许多惊险高难动作,其他有长鼓舞、板凳舞、锦鸡舞、铜鼓舞;苗族的节日“苗年”、“吃新节”、“米花节”、“三月三”、“四月八”。此外,苗族民间工艺美术丰富多彩,久负盛名,常见的有挑花、刺绣、蜡染、织锦、银饰等。
苗族跳花场——每年正月间,苗族同胞都要跳花场,时间随各村落而定。跳花场第一天为“采场,”第二天为“正场”,第三天为“散场”,“正场”最为热闹,花场这天,小伙子们由父亲或兄长背着衣服,姑娘们由母亲或嫂子背着衣服从四面八方朝花场赶来,然后在场上穿戴完毕,就开始跳花场。场坝的中央插着一根十来米长的花杆,上挂鲜艳的花纸的闪亮的砍刀,花杆下,一对对的苗族小伙子吹着芦笙围绕花杆翩翩起舞,姑娘们则双牵着,把小伙子们团团围住,欢快地跳着。整个花场人山人海,小伙子高吭的芦笙,姑娘悦耳的银器叮叮声交织其间,不绝于耳。日落西山,姑娘和小伙子纷纷移至山树林里,通过优美的歌声,相互倾诉感情。
苗族四月八——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苗族传统节日,这天,每家都要染三色糯米饭、杀鸡、磨豆腐来祭祖,姑娘小伙子则相约去赶场,对唱情歌,在家的媳妇就把柜子里的衣服拿出来晒,相传这一天晒衣服后一年四季不生虫。
苗族七月半——又称跳米花、跳月。苗寨有这样一种说法:“苗族不跳月,稻谷不扬花”,因而每年七月半苗族青年男女纷纷带上芦笙,穿上盛装,欢歌踏跳,以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时也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交朋结友的节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