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廿七,一说生于公元前552年夏历八月廿一(公历10月9日)。出生于鲁国。其先世有宋国公室及殷商王室,15世祖为宋国第2任国君微仲。6代祖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灾逃到鲁国的邹邑定居。
孔子父亲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邹邑,为邹邑大夫。叔梁纥与元配施氏连出9个女儿,他望子心切,于是续娶一妾,得一子名孟皮,却脚有残疾。叔梁纥在72岁时三娶18岁的颜征在,生孔丘仲尼。为得子,叔梁纥曾在尼丘山求拜,故取名丘,字仲尼。
仪容
孔子生而首上圩顶,长成后身长九尺六寸(约191.136厘米),被称为“长人”。[4]孔子之名“丘”来源于此的说法。唐朝司马贞认为:“圩言乌。顶音鼎。圩顶言顶上窳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即孔子头顶中部有凹陷。清朝陈立相信此说,“是孔子首形象邱,四方高,中下,故名丘焉。”史学家钱穆在《孔子传略》中也持此说。
早年教育
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孔子3岁时,叔梁纥去世,葬于鲁国东部的防山,孔母未将墓的所在告诉孔子。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其抚养成人。
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19岁时孔子为鲁国贵族季孙氏做文书、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仓储和畜牧。娶宋人亓官氏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该子便名为孔鲤,字伯鱼。孔鲤先孔子而死[7],有遗腹子孔伋,字子思。
23岁时孔子开始在乡间收徒讲学,学生有颜由(颜回之父)、曾点(曾参之父)、冉耕等。
孔子的母亲在他17岁时去世,孔子希望将父母合葬。为了打听父亲葬处,他将母亲棺殡停于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听。后孔母的邻居曼父之母,告诉孔子叔梁纥的墓处,孔子这才将父母合葬于防。第二年,孔子在为母亲守丧时,季孙氏宴请士一级的人(飨士)。孔子前往,不想却被季孙氏家臣阳虎训斥并拒绝。但后世学者多怀疑此事有伪。
鲁昭公十七年,郯国国君郯子访鲁。郯子博学多才,20岁的孔子慕名拜见。韩愈《师说》有语:“孔子师郯子。”孔子先后“问礼于老聃,学鼓琴于师襄子,访乐于苌弘。”
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适齐
35岁时,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击败,逃到齐国,孔子便离开鲁国到齐国。孔子曾与齐太师谈说音乐,闻习韶乐之盛美,三月不知肉味。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说:“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他日又问政于孔子,孔子说:“政在节财。”景公想封孔子为尼谿田,遭齐相国晏婴进言劝阻。后来得知齐大夫想害孔子,景公没有办法,孔子则重回鲁国,聚徒讲学。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