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经济
经济
工业、农业是太原市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1949年 ,太
跻汾桥原市工农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格,下同)为10 718万元。1950年~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工农业总产值快速增长。1952年,太原市工农业总产 值上升到24 362万元,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均超过了解放前太原市历史最高水平。
1953年~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总产值逐年快速增长,1957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63 497万元。
1958年~1960年,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太原市工农业总产值急速增长,1958年达到110544万元,1959年上升为146127万元,1960年达到203304 万元。但是,由于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太原市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财政开支过大,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匮乏,加之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撕毁合同,造成1961年~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的大滑坡。 1961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降至102532 万元,1962年降至94534万元。之后经过三年调整,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发展,到1965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又升至181359万元。1966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17436万元。
太原1966年,太原市经济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展形势恶化。1967年、1968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分别下降为174096万元、86679万 元。1969年~1970年,政治局势相对好转,工农业生产总值开始回升,1969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为125653万元,1970年上升为239 658万元,1973年达到305894万元。1974年 ,“四人帮”掀起的“批林批孔”运动使太原市的经济再次遭到破坏,当年全市工农业总产 值降至236286万元。1975年,贯彻中共中央整顿精神,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又回升至275357 万元。然而1976年初掀起的“反击右倾翻案风”使全市的工农业总产值又降至216067万 元。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太原经济迅速恢复。1977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为287351万元,1978年达到363650万元。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太原市的工农业总产值开始突飞猛进地增长。1980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06384万元,1985年达 到663713万元,1990年达到1036 956万元。[7]
2013年,太原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412.87
太原夜景(9张)
亿元,比2012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73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052.08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1322.06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80.12亿元,增长8.1%;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465.18亿元,增长6.2%;金融业增加值253.11亿元,增长8.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6547元,比2012年增长7.6%,按2013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9130美元。2013年太原三次产业比重为1.6%、43.6%、54.8%,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1、4.8和3.2个百分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